消费陷阱有哪些
法律分析
1、虚假广告。设置虚假降价或价格打折欺诈消费者,以推广所谓的新技术等进行欺骗,房地产开发商广告承诺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2、免费服务。经营者往往在消费者接受所谓“免费服务”后,又提出许多不公平的条件强迫消费者接受。“免费服务”实为陷阱诱饵。3、义诊。不法之徒抓住消费者急需治疗疾病、渴求健康的心理,在商场小区举办所谓义诊活动,骗取消费者慷慨解囊。类似销售行为有可能演变成新的传销或变相传销活动。4、告知中奖。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短信、信函等形式告知消费者,已经中了某公司大奖,要求消费者先支付所谓的中奖费、所得税、审计费等。消费者汇去款项后,不法分子立即销声匿迹。5、返券促销。很多商场在销售过程中频繁采用“返券促销”手段,在信息上含糊其辞,真正拿到返券后,又有诸多限制和条件,其实本质就是有意误导消费者的不理性消费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二十条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