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耀是什么职业
吴宏耀
吴宏耀,男,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刑事法学。
中文名:吴宏耀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
职业:法学博士
代表作品:《诉讼证明原理》
性别:男
人物经历
曾先后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2004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10年)。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现代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刑事审前程序研究》、《诉讼法论纲》等专著,翻译《美国刑事诉讼法精义》、《刑事诉讼故事》等著作,点校编辑民国刑事诉讼法学经典著作十余部。
兼任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行为分会理事、北京市未成年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涉台法律事务研究会理事;最高人民法院驻所研究学者、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国家检察官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河南省法学会法律援助研究会顾问。
曾先后赴纽约大学法学院、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中心、康奈尔大学法学院、德国马普所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
主要贡献
专著
1.《美国死刑案件的无效辩护标准》,吴宏耀,周媛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
2.《死刑的程序控制——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吴宏耀、罗海敏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版
3.《诉讼认识论纲》(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6.9万字。该书先后获得2009年获第二届中国刑事诉讼法学会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司法部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三等奖(2009年)
4.《诉讼证明原理》,(合著:吴宏耀、魏晓娜),约34万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刑事审前程序研究》,(合著:吴宏耀、宋英辉),约36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该书入选“中国政法大学学术文库”系列)
6.《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参著,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个人承担约10万字。(该书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司法部200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7.《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合著,第四作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个人承担约12万字。
译著
1.《对方证人——芝加哥著名刑辩律师论交叉询问与人生的经验教训》(第一译者),中国人民大选出版社2013年4月版
2.《刑事程序故事》(第一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美国庭审宝典(第四版)》(第一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独立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81万字
5.《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搜查与扣押》(第一译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11月,35万字。
6.《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令状原则之例外》(第一译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11月,45万字
7.《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一译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11月,27万字。
8.《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达马斯卡著,吴宏耀、魏晓娜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2万字
论文
1.《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当代命运》,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1期
2.《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与实践——兼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进路》,载《现代法学》2014年第四期
3.《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立法发展与实施状况》,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二期《美国死刑量刑程序研究》,吴宏耀、罗静波,载《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六期
4.《宪政视野中的逮捕制度:背离与矫治》,吴宏耀,载《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一期
5.《论逮捕措施的适用条件》,吴宏耀、梁平,载《人民检察》2012年23期。
6.《死刑复核程序的律师参与》,吴宏耀,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六期。
7.《法制统一视角下的中国检察制度改革》(吴宏耀、黄晓平合著),载《诉讼法学研究》第十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8.《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原则的引入与制度构建》,载《法学》2008年第六期。
9.《论英美证据法中的相关性》(黄晓平、吴宏耀合著),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三期。
10.《证据法学基本问题之反思》(宋英辉、吴宏耀、雷小政),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六期。
11.《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六期。
12.《刑事公诉制度的定位与改革》,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四期。
13.《现代法视野下的刑事诉讼》,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三期。
民国文献整理
1、《刑事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载《检察日报》2000年10月19日第5版。
2、《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的原则和要求》,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1月13日第3版。
3、《权利行使的限度》,载《中国妇女报》2000年12月2日第4版。
4、《刑事诉讼证明解析》,载《检察日报》2000年12月7日第3版。
5、《我国证据立法势在必行》,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2月11日第3版。(《法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6、《权威性知识与诉讼证明》,载《法制日报》2000年12月17日第3版。
7、《证言的可信性与证人出庭作证》,载《中国妇女报》2001年2月10日第4版。
8、《质疑“私自录音不得作为证据”》,载《中国妇女报》2001年4月7日。
9、《刑事证明标准的基点:程序正义抑或实体正义》,载《法制日报》2001年4月15日。
10、《我国应当确立行政简易裁判程序》,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4月22日。
11、《刑事证明标准与非至上性》,载《检察日报》2001年5月1日。
12、《刑事证明与检察责任》,载《检察日报》2001年8月10日。
13、《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论争》,载《检察日报》2001年10月12日。
14、《包公断案中的臆断》,载《深圳法制报》2001年10月。
15、《证明标准的立法视角》,载《检察日报》2001年10月26日。
16、《证明标准与现实中的刑事裁判》,载《检察日报》。
17、《法律真实与人权保障》,载《检察日报》2001年11月13日。
18、《证明标准与裁判事实》,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2月。
19、《刑事证明标准的背面:无罪裁判》,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3月。
20、《证据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载《法制日报》2003年7月17日。
21、《法律平等保护的两张面孔》,载《法制日报》2004/12/3。
22、《如何准确理解诉讼法学意义上的案件》,载《检察日报》2004/12/15。
23、《关注少年刑事司法制度》,载《法制日报》2005/6/1。
24、《北京规则检讨》,载《法制早报》2005/6。
25、《监狱不是完整意义的侦查机关》,载《检察日报》2005/8。
26、《开庭审理前,检察机关可以撤诉》,载《检察日报》2005/9/15日三版。
获奖记录
获第五届中国诉讼法学会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司法部200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
2010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