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抗旱条例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生活用水,协调生产、生态用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和国抗旱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干旱灾害按照区域耕地和作物受旱的面积与程度以及因干旱导致饮水困难人口的数量,依法划分为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特大干旱四级。第三条 抗旱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和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产、生态用水。

自治区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开源与节流相结合、优化水资源配置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抗旱长效机制。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抗旱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抗旱工作机制。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在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抗旱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本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具体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抗旱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其他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抗旱工作。

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地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抗旱工作需要,明确专门机构或者人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干旱灾害预防和抗旱减灾的组织协调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抗旱服务组织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开展抗旱减灾工作。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抗旱减灾要求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将抗旱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抗旱工作的正常开展。

发生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时,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增加抗旱减灾资金。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建立抗旱督察体系,完善抗旱督察工作制度。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和墙报、板报等方式开展干旱预防、抗旱节水、抗旱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推广抗旱新技术,普及干旱灾害防御知识,增强全社会抗旱减灾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抗旱应急演练和抗旱业务培训,提高抗旱减灾能力。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抗旱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抗旱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干旱灾害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及现状;

(二)抗旱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三)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和旱情监测、预警网络;

(四)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评价;

(五)抗旱应急水源、应急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六)抗旱物资储备与调度;

(七)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八)保障措施。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干旱特点、水资源条件、水工程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等情况,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抗旱预案,经上一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审查同意,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抗旱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成员单位职责;

(二)干旱灾害的预警机制;

(三)干旱等级划分;

(四)旱情、干旱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

(五)抗旱预案的启动程序;

(六)不同干旱等级的应急响应措施;

(七)旱情紧急情况下水量调度预案;

(八)灾后评估和恢复;

(九)保障措施。

抗旱预案需要修改的,应当按照原批准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城乡供水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改造,重点推进供水水源、水源连通、循环用水等工程建设,提高抗旱供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地区和缺水地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供水保证率低或者无供水设施的地方,因地制宜组织修建中小微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地下水水源保护,保证在抗旱应急或者其他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地下水水源保护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