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价值观法律观的角度客观分析马加爵事件成因

这,应该是一道作业题还是什么调查问卷吧......

以下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马加爵事件,既是多个家庭之殇,也是整个社会之痛。在悲痛之余,我们也需要深刻的反思,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一个千辛万苦从众多贫困学子中脱颖而出,拥有不可限量未来的大学学子变成了一个漠视生命的冷血杀手。

马加爵出生于广西的一个贫困家庭,家里千辛万苦将他培养出来,而少年的他,也相当争气,学习总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等,还获过奥林匹克竞赛奖。可以说,那时候的他,一直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改变现状。

在小学和中学的环境下,大家几乎都是从当地而来,家庭背景,生活条件都相当,彼此之间的竞争也仅限于学习成绩,你追我赶,学习就是学生生活的核心。

应该说,那时候的马加爵,从他的内心里,一直认为学习可以获得知识,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即便自己出身贫穷,但品学兼优的光环一直在他头顶,周围的人也对他大加赞赏。

然而,进入大学,这个被誉为“学校向社会转型的地方”里,一切都变了:学生们不再以学习为目标,或许真应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

马加爵在大学里发现,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会得到太多人的赞许,有的只是尔虞我诈,学习差但家境富裕或背景深厚的学生,往往朋友成群,而只会埋头学习的他,却少有朋友。就连身边被他视为知己的好友,也渐渐不再如过去一般。

原本内向的他,在大学没有什么好友,家境贫穷的他,更不可能像那些豪门同学一般一掷千金换来大批“朋友”,逐渐孤独的他开始感到了自卑,对自己曾经的信仰开始怀疑,动摇,直到发生血案,他曾经的信仰被击的粉碎。

可以说,马加爵案的发生,与他个人内心的脆弱以及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一直坚信学习就可以改变一切的他,进入大学后却动摇了,因为大学的环境与之前的学校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学生可能只拼学业,但大学却开始讲背景、讲家庭。在当时那种社会大环境下,学习再好,如果没有路子,往往付出与回报无法成正比。也正因为此,马加爵上了大学后,朋友却逐渐减少,加之性格内向,导致其脆弱的内心不堪重负,而最后的好友因为打牌的戏言,成了压垮他内心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导致血案的发生。

作为个人,要学会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要为自己找好正确的人生目标,不能简单地因为外部环境而动摇,坚韧不拔的意志是成功的钥匙,半途而废的人什么事都做不好;另一方面,则是要适应社会--马加爵就是因为无法成功的由学子向社会人转型,无法适应社会才导致最终的悲剧,个体是社会的一部分,只能适应它而不能让它适应你,学会适者生存。

而从法律角度来说:马加爵杀人,导致四个无辜的学子被害,五个家庭破碎,成为整个社会之殇,最终被判处死刑,根据中华人民***和国刑法,马加爵犯故意杀人罪,手段残忍,情节恶劣,而且杀人后逃亡被捕,判处死刑符合法律依据和情节。

但就马加爵的改变来看,国家应当在立法和制定政策时,更多考虑像马加爵这样的贫困学子如何能更好的享受大学,同时要着手改变教育界的歪风邪气。对于“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样的特权行为和特权阶层,要立法加以监督和惩处,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避免下一个“马加爵”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