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故事

于晓军:男,52岁,2003年下岗后,自谋职业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任临时教师。若干年前他父亲病危实施输血治疗,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从此他认准了无偿献血这一爱心举措。1999年10月,他主动到中心血站,第一次献血200毫升。此后每隔半年献血一次,献血量也从原来的200毫升上升到400毫升,从未间断过。2003年11月,他主动要求捐献了两个疗程量的血小板,相当于献血1600毫升,能挽救两个病人的生命。从1999年至今,他***参加无偿献血138次,累计献血量达到27600毫升,相当于把自己的血换了5遍。在他的动员下,一家三口***献血30400毫升,成为“襄樊献血第一家”。 王元山:男,53岁,襄樊市王胖子建筑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襄樊市政协常委。2002年,他得知高新开发区清河村农网改造遇到资金困难,将价值30万元的电力设备捐赠给了该村。2003年,为确保抗击“非典”取得胜利,他担保贷款250万元,修筑了直通市传染病医院的绿色通道。员工子女上学有困难,他帮助解决学费,从1999年至今,每年资助30名特困生到长春高中免费就读;员工陈某心脏瓣膜手术的8万元费用,他全部给予援助。2004年,他代表市政协向枣阳新市镇中学捐赠电脑50台,价值15万元。在办理提案时,他得知城管人员和环卫工人受到很多委屈时,拿出资金设立了“委屈奖”。今年,他和市政协一起捐赠13万元,在谷城县石花镇卧伏中心小学启动了“思源工程”。2006年8月,为支援新农村建设,王元山又向谷城县石花镇百家宴村支援100吨水泥帮助该村修路。王元山积极接纳下岗职工。近年来,他先后安置下岗职工一百多人到公司就业。

叶本翠:女,37岁,谷城县赵湾乡中心学校教师。高寒山区任教15年来,在她所教的班级中,没有让一名学生辍学流失。只要有一名学生不来,她都要立即把他找回来,赵湾乡10个行政村、50多座山、10多条河流,都有她寻访学生的足迹。15年为寻访学生,她走了近3万里路,等于走了一次长征。学生找回来还得留得住。十几年来,她省吃俭用,经常为贫困学生垫支书杂费、捐助日常用品。在教书育人中,她用她那母爱的心温暖着每一个孩子,使许多少年迷途知返。2004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冯耀东:男,25岁,南漳县城关镇个体经营者,现就读于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他乐于助人,崇尚科学,敢为人先,在学校读书期间是学校红十字会员,是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者和组织者。2005年,他为了拯救四川成都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杨尚贵,瞒着家人,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100亳升,成为襄樊市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在他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襄樊市有50多人,通过各种渠道,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库”的志愿者。

朱秀建:男,20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005年10月,汉江襄樊段水位达到67.63米,创23年来最高纪录。就在人们立足江边静观美景时,一小男孩掉进了江里,在这危急关头,路过此地的朱建秀,不顾流水湍急,毫不犹豫地纵身跳进冰冷的江水中。由于江水流速太快,他经过多次努力,拼尽全力才将小男孩救上岸来。在学校,他是“爱心基金”捐赠第一人,当学校把所见义勇为奖励金送到他手中时,他又毫不犹豫把奖金捐赠给了学校的“爱心基金会”。 李洪水,男,52岁,高新区新华社区居民。1997年,李洪水下岗了。从那天起,他做出一个让妻子和女儿难以理解的决定,回老家照顾父亲和弟弟。10年间,左边是瘫痪的父亲,右边是瘫痪的弟弟,他精心照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因工伤双腿瘫痪,不能动弹;弟弟因患软骨病,从5岁起就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白天,他做饭、洗衣,为父亲和弟弟擦洗、翻身;晚上,他不断夜起,为两人端屎、接尿。为了更好地照顾亲人,他学会了按摩和理发。今年3月,他送走了87岁的父亲,仍然没有离开这个家,继续照料着瘫痪在床的弟弟。

张学忠(又名张做东):男,35岁,襄樊市出租车“做东爱心车队”司机。他凭着一腔热心和诚心,为乘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无数乘客的信赖和同行的尊敬。在工作中,热心为他人排扰解难,对有困难的同行他总是尽力帮一把。2005年,媒体报道两起出租车劫案后,他倡议全市的“的哥”、“的姐”捐出一天的营业款,为遇害的同行献出一份爱心。今年,他将中国出租车协会奖给他的1000元现金捐给了贫困学生。近年来,他向困难人士和贫困学生捐款3000多元,返还失主钱物1.5万元。2006年4月,他被评为“全国文明出租车驾驶员”。 陈光荣:女,39岁,襄樊市樊城公安局汉江派出所民警。近四年来,她先后调解纠纷370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65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35起。2005年4月,市五一棉纺厂职工贾某因偷盗被行政拘留,落下九岁的孩子没人照顾。为了让贾某安心接受处罚,她主动与厂领导协商,住到贾某家,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给孩子买来学习用品。细心的她,坚持每天让孩子与贾某通一次电话,贾某表示今后再也不做违法的事。是她帮助许多走失的孩子找到了父母,是她帮助化解了街房邻居的恩怨,是她使许多“仇敌”结为朋友。在她所管的辖区,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大姐”。

吴明亮:男,47岁,枣阳市福利院书记、院长。他视孤老为父母,视幼儿为子女,十几年如一日。2004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全院老人,他放弃城内的房子不住,举家搬到福利院,以院为家,随时照顾老人。对长期患病不起的老人,他每天都看好几遍,给他们洗尿布、擦身子、换衣服、剪指甲,抱到外面晒太阳。2004年冬,他父亲因患癌住进了医院。他白天照顾福利院的老人们,晚上回去照看自己的父亲,直到父亲去世。为解决好3名孤儿的就业问题,他四处联系做工作。在福利院,孤儿称他为“再生父母”,老人们称他为“亲生儿子”。 运建立:女,62岁,襄樊市环保协会会长。2000年春,在一次工作调查中,当她看到汉江的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流进了汉江,立刻被震惊了。从那以后,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保护襄樊的生态环境上。她先后深入全市各地调查污染企业100多次,徒步汉江襄樊段和唐白河等,行程21000多公里,写出了“汉江襄樊段水污染”等调查报告和提案,引起了市政府的重视。并多次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沙龙会上,向新华社等30多家媒体介绍了“跨省界唐白河河水污染状况”和“南水北调对汉江流域‘襄樊段’的影响及建议”,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02年,发起并成立了湖北省首家环保组织―――“绿色汉江”,在汉江沿岸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绿色汉江’行动”,开展宣传教育276场次,向16万人进行了宣讲和图片展示,发放环保资料2万多份,赠送光盘100多盘,先后举办培训班14期。2005年6月,环保协会被湖北省民政厅授予“湖北慈善公益之星”荣誉称号;2006年,她先后荣获全国“地球奖”提名奖、首届“襄樊十大慈善公益之星”等荣誉称号;2006年10月,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刊载了她和她的“绿色汉江”组织保护汉江的动人事迹。

宋爱洁:女,65岁,襄樊市妞妞食品公司董事长。近年来,她和她创办的企业先后为社会捐赠达一百万元之多。2000年,她带着上万元的慰问品到长江抗洪一线慰问官兵;2004年,她向我市灾区捐助食品近万元;2005年9月,她向保康灾区捐赠食品和现金20万元。非典时期,她向志愿者、红十字会,以及樊城区政府捐赠22000元现金。2006年,她把政府奖励的3万元,全部捐赠给了下岗工人。今年5月,她号召市女企业家协会与贫困大学生结成“金秋助学”对子。在她的带动下,女企业家协会一次性捐赠10万多元,帮助23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她还连续三年在谷城紫金中学设立奖学金,有32名学生得到帮助。她积极解决下岗工再就业,***安置下岗职工600多人。 杨才凤:女,38岁,保康县马良镇松树堡村二组村民。1997年,杨才凤的丈夫在宜昌市的一镇办磷矿企业当炮工时,被洞顶掉下的巨石砸中了头部。从此,她丈夫胸部以下部位失去了知觉。在近10个年头3000多个日日夜夜中,她除了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精心照顾丈夫。丈夫生活不能自理,杨才凤给他安上尿袋,每隔几小时清理一次;大便不能自然排出,杨才凤就在床上铺上便布,每隔一段时间帮丈夫用手按压腹部排便。为了让丈夫休息好,她每隔两小时帮助翻一次身。只要有好的天气,她就背丈夫到外面晒太阳。近10年来,她虽说离娘家只有2公里,但她从没有在娘家住过一夜。看到杨才凤受苦受累,她丈夫多次提出与杨才凤离婚,公婆让亲戚也帮忙劝说。杨才凤始终不答应,并坚定地说,要守他一辈子。

罗锋:男,41岁,襄樊市湖北联帮律师事务所律师。从事律师职业8年来,他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0余起,义务提供法律咨询4000多人次,为8名老上访户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2003年,为了“李毅电击赔偿案”,他放下手中其他的案件,先后五次到现场调查取证,查遍了供电方面的所有规章制度和法律文书,请教有关法律专家,经过据理力争,判决某供电公司赔偿李毅10万余元。为了李毅的将来,他多次到医疗机构调取残疾人所需用具费用证明等,再次向法院提出了残疾用具费的诉讼,李毅再次得到了40万元的赔偿。这一案例,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全国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赵凤玲:女,44岁,南漳县妇联主席、党组书记。在担任南漳县妇联主席的9年期间,为了不让受害妇女流着泪来、带着无奈走的尴尬局面一幕幕重演,她与法院携手维权***建绿色通道―――婚姻家庭合议庭,全县17个“婚姻家庭合议庭”成了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神”。近几年来,在她的帮助和努力下,先后有50多名孩子重返校园,10多名特困生圆了大学梦,100多名特困生得到救助。她还解救过多名受害儿童,帮助过很多孤寡老人,资助过绝症患者,救济过生活贫困的人,被称为受难妇女的“知心姐妹”,无助儿童的“爱心妈妈”,孤寡老人的“贴心闺女”,百姓心中的“香水百合”。

郭永平:男,43岁,宜城市小河镇石灰村村民。身残志不残的他,靠自己坚强的意志,以修理自行车、修鞋为生,遇到村里有经济困难的群众他不收一分钱。看到村里人的文化素质不高,发家致富的门路不多,他创办起了“文化中心户”,免费提供图书给村民们阅读。他注重利用“文化中户”这一阵地教育未成年人,举办“教子有方家长”评选活动等。 高美丽:女,60岁,襄樊市樊城区董台社区居委会居民。一个靠打零工和捡破烂生存的花甲老人,在10年的时间里收留了11名流浪儿。除了让孩子们能吃饱饭外,她还要让孩子们能有书读,教育他们不偷、不抢,自食其力。2000年的冬天,丈夫的去世,让这个家更是雪上加霜,在她十分痛苦和无助的时候,社会上和周围的好心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就这样,她带着孩子们顽强地生活着。为了找到孩子们的亲生父母,她让孩子们与家人取得联系,从捡破烂积攒下的钱中拿出路费,让孩子们回到自己亲生父母身边,对地址不详的,就托人打听,并通过报纸等寻找孩子们的亲生父母,对父母已经离开人世的,她就把他们留在身边。直到现在还有6个孩子留在她的身边。

殷明:男,40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身患癌症已有5个年头的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做到了诊断准、手术快、创伤小,是公认的“一把刀”,是病人心中的“活菩萨”。为了方便患者,减少医疗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他在医院提出了《关于开展显微镜切除胆囊手术可行性论证报告》,得到了院方的认可。微创手术的引进,普外科的手术骤增,点名要殷主任做手术的患者排成了长队。他为了尽快解除病人的痛苦,仍忘我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蒋承良:男,68岁,老河口市一中退休教师,现任老河市一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退休后,他不要报酬,不增加学校负担,自己创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亲自制定了《老河口市一中心理教育实施方案》,并编写了教材。他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渗透》已被批准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1999年至今,他先后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达215个班次,举办专题心理知识讲座11次。很多学生在他的心理辅导下走出了阴影,考上了大学。他还从有限的工资中拿出部分钱来资助困难学生。为了资助更多的学生,有时他还到处捡破烂。近年来,他资助困难学生6890元,并定期走访那些被资助的特困生。

蒲云惠:女,49岁,襄樊市档案局科长。爱岗敬业的她,通过不懈的努力争取,使《黄继光》的作者等数十位襄樊知名人士将近万卷档案资料无偿地捐赠到了市档案馆。在去年开展的“双联双促”活动中,她的联系对象张光武是军转干部、下岗职工。张患有肺癌,因病欠债达3万多元,儿子儿媳双双下岗。看到这些,她按有关政策要求与有关单位联系30多次,找熟人托关系达50人,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帮助张光武解决了住院费问题,并为张的儿子儿媳办理了下岗再就业优惠证等有关手续,帮助张家办起了一个小吃店。 冀增瑞:女,53岁,襄城区人民法院法官。10多年来,她在完成本职工作(档案管理)的同时,为妇女儿童维权,四处奔走,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帮助近200人从生活的绝望中走出来。2004年,她积极响应市妇联等单位的倡导,加入“阳光家园”活动,为单亲家庭提供法律援助。近两年来,她***接到200多个咨询电话,每个电话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几小时。有的求助者直接找到家里,她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和亲切的话语消除了人们的许多误解和怨恨。在此期间,她与40多名求助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她还尽量从钱物上给予帮助,被称为“阳光家园”的“知心大姐”。 (*^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