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河岸生态地的保护和管理,发展水美经济,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福建省河道保护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流河岸生态地的保护与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河岸生态地,是指根据河流生态空间管制的需要以及省人民政府规定的界限标准,在河道岸线外侧(河道管理范围以外)划定一定范围的保护区域。
本规定所称主要河流,是指闽江、建溪、富屯溪、沙溪、崇阳溪、麻阳溪、松溪、金溪、南浦溪、七星溪。具体起迄点由市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河岸生态地属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者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部分,以及涉及耕地、林地、湿地,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河岸生态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河岸生态地保护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河岸生态地规划、保护、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和部门重大事项会商等机制,协调解决河岸生态地保护管理中的重大问题;鼓励开展河岸生态地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促进河岸生态地保护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市、县级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岸生态地保护范围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水利、生态环境、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河岸生态地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规定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河岸生态地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第四条 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市、县、乡级河长统筹责任河流、河段河岸生态地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河岸生态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及时协调、督促处理发现的问题。
建立督查机制,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和考核问效。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破坏河岸生态地的行为进行举报。有关部门对举报,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河岸生态地保护。第六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水利、自然资源、城乡规划、交通运输、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河流生态空间管制的需要以及省人民政府规定的界限标准,按照生态优先、应保尽保和强化管控、应划尽划的原则,对穿越城市、镇、村庄建成区的河段,应当在河道岸线外侧划定宽度不少于五十米的区域作为河岸生态地保护范围;其他河段应当在河道岸线外侧划定宽度不少于一百米的区域作为河岸生态地保护范围。第七条 市、县级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划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河道规划、内河航道和港口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衔接,促进多规合一。其内容包括河岸生态地的边界范围、功能分类、保护目标、保护管理措施等。
经批准的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批准程序执行。第八条 河岸生态地范围内的土地、水体、植被、矿产、古树名木、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应当予以保护。
自然资源、文化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河岸生态地范围内的保护对象进行调查,并登记在册。第九条 在河岸生态地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建设与防洪、水文、交通、园林景观以及取水、排水、排污等公***管网、管廊、管沟无关的设施;
(二)擅自调整河道水系,或者填堵、缩减原有河道沟汊、湖塘;
(三)擅自开采矿产资源,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池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四)损毁植物保护带;
(五)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六)擅自倾倒、堆放、丢弃或者遗撒固体废物;
(七)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