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生活|不必假装理解,不分黑白对错,毕竟我们的立场不同
前些日子在看影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和相关TED演讲《死刑辩护教会我的事》中,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用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件事,让我对于换位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原型事件是郑捷运随机杀人事件。真实事件发生在2014年台北,当时造成了4人死亡,24人受伤。
作为死者的家属,他们憎恨被告,也连带憎恨被告的家人。
作为郑捷的辩论律师黄致豪,他想做的只是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去寻找事情的背后的真相,希望能够避免这样的惨案再度发生,但在社会舆论的面前,一切都显得非常无力。他被谩骂,因为他为残忍的杀人犯辩护。
所以...... 杀人犯及其家属一定是穷凶极恶不该再有人权吗?而受害者及其家属就一定是无辜可怜的可以任意而为?媒体的曝光和旁观者的声讨就一定是正义之举?
我们如何区分事物对错,区分人心善恶呢?
(一)没有对错,只是我们的立场不同。
我们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一些行为难以理解,甚至有些过分,但是你又会觉得这一切是那么的合理。 因为这已经无关对错了,只是我们有了自己的立场。
前些时间笔者接触了一份非常有趣的兼职,是教小朋友们如何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其中课程的内容引人深思。
是关于三只小猪的故事,我们听过的版本是大野狼破坏了小猪的房子并把小猪吃掉了。但是我们给小朋友讲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版本:大野狼阿力和三只小猪是邻居,有一天他想要向小猪借糖给奶奶做蛋糕,但是那天他感冒了,没有忍住打了个喷嚏把小猪用稻草盖的房子吹倒了,小猪也因此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让小朋友区分为什么同样是三只小猪和一匹狼,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版本?
因为讲述故事的人变了。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上看待事物的,而我们往往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人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的,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全面的了解一件事物,我们需要更可能多地搜集相关的信息在进行综合判断。
(二)换位思考为什么这么难?
①因为我们可能是一只三季虫。
三季虫出自于孔子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来客向孔子的学生子贡请教一个问题:一年有几季?子贡认为有四季,而那人认为只有三季。两个人争论不休,最后约定去问老师孔子,孔子回答一年有三季,等那人走了,孔子告诉子贡:你没有看到来人全身是绿的吗?他是蚱蜢啊,蚱蜢春天生秋天死,他的生命只有三季。他从来没有经历过冬天,你跟他说四季,他能明白吗?你先吃个亏,说三季,否则你要是继续跟他说四季,哪怕是吵到晚上也没有结果啊。
如果我们是一只三季虫,在我们的生命中没有经历冬天(认知以外的事物),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②因为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
准备法考的时候我记得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是关于正当防卫的:我们要还原正当防卫的现场, 一定要设身处地,把自己视为当时的受害人,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性看待整个防卫过程 。我们不能脱离案件现场,站在第三者的上帝视角去看待正当防卫。
法律不强人所难,又怎能脱离当下的环境呢?
(三)不必假装相互理解,但求相互尊重
现在,当我遇到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的时候,我时常会问自己:我是否站在了上帝的视角呢?我是那只三季虫嘛?
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时刻与他人保持***情,因为***情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并不是所有人可以完全掌握的。
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我们不必强求自己理解对方,但求尊重对方的观点,誓死捍卫对方说话的权利。
比起一句我理解你,我渴望听到的是我尊重你的观点,我渴望得到的是久久的握着手,因为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说的人还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