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顾 这三道关若跨不过去 没戏!
“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些fancy的机器人投顾、号称全能的互联网 理财 超市,还剩下几个?一些当年的团队干脆从这个风口飞到 区块链 和ICO去了。”一位资深的财富管理行业从业者李先生表示。
回想2014年,以智能投顾为代表的一系列平台、技术,被看作一股颠覆性的力量。当时,市场以为这会改变人们投资理财的行为模式,将让理财顾问和线下财富管理机构失去饭碗。现在看看,早已物是人非。“机器人不会放弃,人放弃了”。李先生感叹。
第一道关:缺乏信任,被视同“推销”
“中国的理论界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资产配置模型,不同的平台会有不同的算法和模型,其核心的配置能力短期之内无法体现,很难说服别人‘我的模型是最好的’。”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论。
据一些业内人士观察,目前在国内,入局智能投顾的主要有三类企业:一是创业公司;二是互金公司;三是最后入局的传统金融机构。
在智能投顾算法上,由于部分金融机构委托外部开发,这就导部分金融机构针对同一个交易品种使用同质化策略投资。随着智能投顾业务的发展,这一现象或将加剧。
同时,因编程设计错误、对数据利用深度不够等智能投顾算法模型,也并不少见。著名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就是一例。
2013年8月16日11时05分,上证综指突然上涨5.96%,50多只权重股均触及涨停。造成当天市场异动的主要原因是光大证券自营账户大额买入。经核查,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存在设计缺陷,连锁触发后生成巨额订单。这一事件引发各界高度关注,成为中国证券市场20多年来最严重的交易失误。
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有自己的特殊性。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市场和国外的市场有太不一样的地方,难点在于如何找到适合当地市场的系列指标,比如中国PMI,M1、M2之间的剪刀差,PPI、CPI等系列指标。在国内很多数量级的东西更能影响经济周期,基于的变量不一样,结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一位智能理财从业者小刘此前告诉金评媒记者,国内互联网理财的发展总体来说是对美国同行的模仿和本土化过程。在美国,智能投资顾问主要为用户提供两方面的价值,其一是降低管理费用,用机器取代昂贵的基金经理;其二是节约税费。但是在国内,大家默认为智能理财应用都是为了向我“推销”产品,“缺乏信任的基础。”
在小刘看来,国内智能理财到现在只是一个概念,参与人群不多,投资金额不大。行业缺乏领头羊和能够定义行业标准的产品,在用户服务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道关:产品,同质化严重
一位业内专家直言,“智能投顾的生态系统还未形成。首先从金融产品的类型看,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智能投顾产品主要以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为主,但中国市场上,智能投顾配置的产品相当一部分是固收类和风险最低、有回购条款的投资标的;其次市场对智能投顾的认知度和需求没有被挖掘出来,获客成本高。”
据了解,以美国智能投顾平台的典型代表Wealthfront为例,平台选择的资产类别有十一大类:美股、海外股票、新兴市场股票、股利股票、美国国债、新兴市场债券、美国通胀指数化证券、自然资源、房产、公司债券、市政债券。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分散化程度,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具有不同资产的特性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产组合选择,满足更多风险偏好类型用户的需求。
相比之下,由于中国本身金融市场不成熟,资产端产品有限,不同的配置理论配置出来的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另一位从业者小郭看来,美国的智能理财产品体现的是一种长期投资理念,国内用户投机性强,价值投资者稀少。据他观察,美国配置资产大类的标的范围很广,但是方法很简单,适合长期投资,不适合短期投资。在美国3-5年是中期,10年以上才算长期投资者,中国3个月到一年都算长期。这些区别下,导致这种模式在中国不可行。
第三道关:用户,获客成本高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智能投顾理财平台都把目标用户定位在国内的中产阶级、拥有10-50万净值的理财用户。
从实际情况看,高净值人群投资渠道广泛,其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将会得到大型投行、高端私人财富工作室等机构很好的服务;低端用户的理财需求已经可以被各类货币基金所满足。
在不少从业者看来,中产阶级有钱,但是缺乏投资渠道,大部分的钱依旧配置在房产上。而国内为这一阶层提供优质服务的理财机构还处在空白状态,因此,他们认为智能投顾产品大有可为。
有投资人曾做过这样一个估计,智能投顾类应用下载量基本都是30万以内的量级,用户粗略估计都在10万以内,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获取用户的成本和难度。它的获取成本高,就必须要有更好的转化率和更高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来对应。
按照这位投资人的判断,智能投顾不会是高流量的应用,但只要客单价能够维持在一定水平,就能够稳步提升。如果按照人均投资50万计算,通过收取管理费加上调仓 手续费 ,理论上管理5个亿的资产,1000人就可以旱涝保收。
对于智能投顾行业的未来前景,目前乐观情绪还是占市场主导。
据Casey Quirk报告显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将占据近半数的全球资产净流量,预计中国会在2019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资管市场。预计至2030年,中国的资产管理规模将会超过17万亿美元。推动规模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包括零售客户和高净值人群在内的个人投资者数字激增,预计到2030年来自个人投资者的资产管理规模将占据半壁江山。
面对这样庞大而快速增长的理财市场,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智能投顾还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