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害怕!”几招教你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昨天下午带女儿去做入托体检,一路上她念念叨叨:“妈妈,你能不能保证不给我打针?”“妈妈,我自己去体检,你们在外面等我。”“妈妈,体检是不是测身高体重就好了?”她来回矛盾的话语,其实是在掩饰着内心对去医院的恐惧和害怕。我抱着她,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她的问题,也一遍又一遍地与她提前讲解体检的流程。
尽管这个体检流程我们预演了不下百遍,到了医院门口,女儿还是怂了。她扭捏着不肯进门,外面烈日当头,好不容易劝进去了,在看到穿着白大褂的护士那一刻,她所有的情绪彻底崩溃,扑在我怀里歇斯底里地哭喊起来,硬扯着往外跑。
无奈之下,我只好打着遮阳伞,陪她离开医院大厅,跑到室外找到一个通风的地方,慢慢安抚。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会令他们害怕和恐惧,更何况穿着白大褂会戳针使他们疼痛的医生。
其实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会有一些无法逾越的恐惧。 面对恐惧,一味地嘲笑或者要求其勇敢面对,并不会消除恐惧。 那到底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呢?
恐惧是不能适应当下某种环境,企图摆脱却又无能为力而产生的一种担惊受怕的无奈状态,是情绪的一种。 恐惧会让人对环境产生警惕,从而激发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心理学家曾经指出,“恐惧”情绪对人的生存起着适应性的作用,能够保护人免受伤害。
例如,很多人天生对蛇有恐惧感,因为在人类之初,蛇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而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会对蛇产生恐惧,从而避开危险。
因此,恐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孩子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害怕和恐惧,可以使其避开某些危险。
除了极端性事件对孩子产生的刺激,形成的恐惧症之外,恐惧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预测和消除的。
我女儿是属于慢热内向型的孩子,这类孩子心思细腻敏感,会捕捉到生活当中很多细微的环境特征,对于未知的事物和世界也会产生很多自我想象,因此她很容易产生恐惧和害怕。从出生开始,整个世界对她来说都是一个未知,令她恐惧的环境。
月子里,经常被自己的屁声吓得哇哇大哭;稍大一点,被邻居家的关门声吓哭、被自来水龙头会自动出水吓哭、被马桶冲水的声音吓哭……
我女儿从出生到现在快三周岁,这个0-3岁阶段的恐惧对象,总结起来有几类:
如自己的屁声、大声说话、关门声、冲水声,包括现在听到楼上装修的电钻声,以及打雷声等。
这里不熟悉的人包括完全的陌生人,以及我们大人的熟人但她不是很熟悉的人。她会表现出明显的羞怯和畏缩,粘着我们。不敢靠近别人,不敢上前打招呼,远远地看着。两岁半之后,随着自我意识和力量的增强,她会采取大声尖叫的方式来掩饰她的紧张和恐惧。
我女儿对于猫和狗等常见的动物表现出特别的害怕,不止是在外面遇到猫狗,连稍微仿真点的玩具狗和猫都会使她感到无比害怕和恐惧。这一点也与我有关,小动物对我来说,就是那种无法逾越的恐惧。大概是我下意识地害怕的时候,让孩子体会到那种恐惧感。
我女儿对于商场里面那种套着卡通形象的头套的人,带着面具的形象,也感到非常害怕。她无法判断这是属于人还是动物。
对于黑暗的恐惧应该也是很多人成年之后也无法逾越的。关灯之后,黑暗的环境就会让想象力不断发挥,任何一个暗影都会使孩子放声大哭。
女儿在两岁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刀子,割破了手指头,流了很多血。从那之后,她但凡哪里磕碰了或者夹到了一点疼痛和红印子,都会极其害怕和担忧。因为打疫苗的疼痛以及今年五月肺炎住了几天院的缘故,她现在对医院和医生充满了抵触和恐惧,因此才出现了前面的那一幕,怎么都不肯体检。
满世界都是孩子的恐惧对象,我们如何帮助孩子,让孩子不再那么焦虑和害怕呢?
对于孩子的恐惧,不应该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你胆子怎么这么小”、“你要勇敢一点啊”。我们应该正视孩子的恐惧情绪,接纳其存在。
女儿在医院外面一直哭喊,其实我是知道她对医院环境的恐惧,对医生的害怕,她真正怕的是医生给她打针,躺在床上检查身体,那种环境会让她产生无助感。我没有让她勇敢不要害怕,而是抱着她,先让她哭,慢慢抚摸着后背,告诉她“妈妈在,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
等她情绪稍微平缓一点,我试着慢慢给她再详细讲解体检的过程。一开始她还是很抗拒,一直说“我不要体检,妈妈,我害怕。”然后我再与她***情,分享我体检时候的心情——尽管这个过程我们在家里和路上也演练过,但是此时此刻,她能够找到一个看见她情绪,与她感同身受的人,是很有用处的。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安抚,女儿同意跟我进到体检中心的大厅。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说过一句,“你要勇敢”。我更多地是在告诉她,妈妈也会害怕体检,害怕医生,不喜欢来医院。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没有欺骗孩子她害怕的某个环节不存在。我知道她害怕躺在床上被医生摸肚子,我就告诉她,可以跟医生商量,妈妈抱着,或者妈妈跟你一起给医生摸一摸。并且一直鼓励她,带她设想整个过程。
与孩子一起正视心底的恐惧与害怕,孩子会慢慢尝试接受,当孩子知道真的没那么可怕,也就那么回事的时候,恐惧的情绪会从心底慢慢消失。
女儿进到体检大厅之后,还是很畏缩。我就陪她站在角落里,安静地观察别人体检的流程。她看着别的孩子在家长带领下,测体温,登记,量身高,测体重……好像真的没有那么可怕。
她看得很认真,我顺势引导:“他们在体检了耶,好像真的没那么可怕呀,我们要不要先试试测一下体温和身高体重呢?”她已经没有那么害怕了,拉起我的手,自己走向登记台。主动伸出手去测体温,测完体温之后她深深叹了一口气,径直走向了下一个项目。走着走着,回过头来,对我说:“妈妈,你在后面陪我。”那一刻,我也鼻子一酸。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一开始都是一筹莫展,如果强硬让孩子达成自己的期望更是无济于事。能做的只是慢慢地,一步步地带她走出当下的情绪,去尝试她所不愿意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情。
作为妈妈,极不愿意的就是让孩子遭受痛苦,尤其是在看到孩子被恐惧情绪笼罩的时候,恨不得第一时间带孩子远离让她害怕的事情和环境。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要教会孩子如何真正地解决问题。
面对恐惧,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教会孩子克服恐惧的办法,而不是逃避。因为逃避可能真的一辈子都克服不了某种恐惧,或者会让孩子成为一个越来越怯懦的人。
女儿很怕狗,是受我的影响。我一度看到狗就带着女儿迅速逃离,导致她越来越害怕狗的靠近。后来我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始有意识地让女儿与小狗接触。
在相对安全的距离范围内,我会带着她停下来,与她讨论狗狗的大小、颜色。因为女儿喜欢读绘本,讲故事,我们有时候甚至还会即兴编故事。虽然她还是很怕狗,但是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夸张,现在可以在她能够接受的“舒适区”与狗狗打个招呼。
在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情绪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 与其带孩子迅速离开她害怕的事情,以获得暂时性地不恐惧,不如正确认识孩子真正恐惧的事情和环境本身,陪着孩子慢慢体验和尝试,同时不断与孩子商量和 探索 克服恐惧的办法,真正解决孩子的恐惧感。
有时候,孩子也很想克服恐惧和害怕,想要自己变得勇敢和强大,只是他们真的太弱小了,小到很无助,完全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够抵御这一切。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一双手,慢慢牵着他们,使他们逐渐看见这个“可怕的世界”不那么“可怕”。
面对慢热型性格特点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去解读和了解,也需要家长付出更多。 只有看穿了孩子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陪伴孩子,从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勇敢,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