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路演法律案例大赛
赞助的实质在于价值的交换,通俗说,就是“你给我多少,我给你做多少”的问题。如果双方互相认为得到与付出大致平衡,交易也就差不多谈妥了。
所以,我们在拉赞助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对方(企业)最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
一般而言(鄙人4年来的经验),企业关注的问题不外乎活动怎么造势、广告的到达率和怎么直接拉动销售。稍微有远见一点的企业可能会考虑长期的合作及其模式。
对于这些问题,我觉得,社团(媒介)最先做的事情应该是发现自己的资源。这包括可控的内部资源与不可控的外部资源(通过一定条件可以才控制)。以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记者团为例,其内部可控资源有人员、报纸、杂志、海报、网络博客、网络论坛专版等;外部资源则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合作交流委员会成员所有资源与其它单位资源,比如校园之声的广播媒介资源和赞助商的店铺媒介资源。其理念是整合旗下与别人手中的资源,让一切你想要的资源为你服务。出卖自己能够出卖的资源,利用自己所能够利用的一切。
怎么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呢?我有三个办法:一是置换媒介版面,比如校大记者团搞活动的时候因宣传需要借用《经管论坛》的版面做广告,而经管学院有活动时,又可以借用《新世纪读书导报》的资源;二是整合、包装资源,让赞助单位知道你的实力确实不小,有整合宣传的能力(方法如上所述);三是大胆进行媒介投放形式的创新,利用教学楼、宿舍楼甚至浴室、公***厕所来投放,只要你想,只要适合。
如果考虑的更远一点,可以建立一个类似“战略合作企业联盟(俱乐部)”性质的机构,吸纳优质赞助商加入。收取不同等级的“年费”,进行全年广告投放服务,并提供不同等级的额外服务,对于出资特别多的,可以为他做两次路演(促销)、送他几十次海报,请他来学校做宣讲(讲座),送横幅,甚至帮他购买其他的校园媒体进行投放。
关于校园新闻策划与采写的思考
三个很实际的问题:
1 我三块钱能买《读者》、《意林》那么好的杂志,为什么又要买你的《大学时代》?
2 学校报纸一月一发,没有时效性,而且报纸上的新闻,学校网站都有报道,COPY的新闻有价值吗?
3 报纸上转载的东西,网上都有,这样转载过来有何价值,有何意义?
这些恐怕不光是东华理工大学记者团或通讯社的问题,更是所有校园报刊工作者都关心的问题。
个人认为,上述三个问题的核心都在于校园新闻的策划与采写,在于原创新闻的质量,在于这些新闻能为读者提供什么。3块钱能买《读者》、《意林》,却买不到你的身边琐碎;网络上存在诸多高见,却不能给你提供一个平等的表达平台,那些资源,永远属于意见领袖。
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认为,报刊系统分为四大类别: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与苏维埃主义。校园报刊当属于社会责任范畴,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媒介除有告知娱乐、销售功能外,主要用于讨论冲突,任何想表达某种意见的人都可以使用媒介,媒介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并受到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
因此,学校报刊应该成为一个学生交通辩驳的平台。校园新闻的策划与采写应该履行其媒介社会责任,接受学生读者意见。举一个例子,校大记者团完全可以在《大学时代》或《新世纪读书导报》上做一个“东华理工大学剩生存状态报告”系列专题新闻:从学习、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吃喝玩乐消费”、“网络与游戏”、“花钱与理财”、“社团与活动”等角度来剖析当下学生生存的种种状态,甚至可以以一个“熄灯时间(制度)”为话题,展开正反两面的对立辩论。总之,要做到切合学生实际,让多数读者觉得这篇文章正是在写自己,产生似曾相似的感觉“,让学生的主流与非主流思想都能见诸于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