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与村长对话如何破除封建迷信活动
问: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请问,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它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新课标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绝不仅仅是个名词术语的更换,而是课程功能重新定位的产物。
过去的“听话说话”受“课程是知识”观念的影响,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关注知识结果的获得。为此,把“听话说话”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量化,人为地把听、说分解,或单纯地“听”(如“听广播”练习),或单纯地“说”(“说一段话”的练习)。在教科书上大多采用看图说话的呈现方式。课堂教学中,单幅图怎么说,双幅图、多幅图又怎么说,均有知识的传授;图上什么人,在干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均有一定的句式限制;介绍一个人该如何描述,讲解一件事又该怎样地先总后分,均有大致的次序安排。这样的“听话说话”不是在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既缺乏交际对象又缺乏特定的交际目的。可以是你问我答,你说我听;也可以是“自言自语”“自听自乐”。实际上,这种听话说话是一种单向自我式的线型语言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则重在“交际”,重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看做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强调课程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一定实践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人与人的沟通。这种课程是在“全人”的背景下设计和实施的。因而,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往往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以便我们从这个话题出发,设置相应的交际情景,从而进行真实的交际行为。至于教科书中出现的图,往往只是虚拟情景中的一个定格,或是一种提示,教学中不必引导学生怎样看图,更不必讲授看图说话的知识。例如,话题“指路”,教科书上呈现的是一位少先队员正在给一位解放军叔叔指路。我们的任务就是据此设置情景,让学生分别扮作解放军和少先队员,分角色来实地操练;也可以设计农村的孩子给城里来寻找村委会的客人指路;还可以设计在城里的大马路上给外地人指路的情景。情景不同,所遭遇的对象不同,我们讲话的语气、语调、音量以及副语言动作皆不一样。为此,“口语交际”是一种情景语言,是一种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流活动。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要不断地发出信息,接受信息,听者和说者的地位要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转换。他们既是听者,同时也是说者。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和语言材料,听者又得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做出应答。此时,双方的信息渠道是畅通的,双方的表达是相互促进的。与听话说话相比,口语交际就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圆形语言实践活动了。
问:经你这样一说,我们对“口语交际”的基本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现在,能不能请你用最简单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一下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呢?
答:六个字——真实、和谐、平等。即真实的情景、和谐的氛围、平等的对话。
问:能再说得具体些吗?
答:所谓真实的情景,是指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关键。因为,言语的动力来自具体的情景,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才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否则,就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例如,围绕“学会祝贺”这一话题,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春节拜年、互相祝贺新年的情景,并在教室讲台上贴上春节的对联,录音机里播放春节的鞭炮声。这样,让学生尽快进入特定场合的特定角色。又如,“买文具”这一话题,有些学生兴许不感兴趣,我们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文具商城,学生们把自己的文具贴上价格标码,然后进行一场实际的互卖互买的交际活动。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所谓和谐的氛围,是指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因为,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人的交往也就是各种关系的交往。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可以促使学生除去胆怯,想说、敢说并勇于交往,否则就会压抑学生的表达欲望。例如,展示话题“我长大做……”以后,有的学生往往会想:我长大做什么,这是我个人的秘密,我不想告诉大家。这时候,我们不妨把志趣相投的人组合在一起,搞个“小小聊天室”;要不,搞个“实话实说的访谈”也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会打开思路,自如地倾诉、表达和应对,甚至会感到交流的快乐。又如,教学“自我介绍”时,我们可以提供“新生联欢会上的自我介绍”“家中生日聚会时朋友们的自我介绍”以及“旅游途中伙伴之间的自我介绍”三个情景,让学生自由报名,积极参与。
所谓平等的对话,是指在教学中,要提倡平等的交流对话。具体地说,就是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特别注意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时刻尊重别人,理解对方。否则,交际就会失败。为此,教学中,我们有时不妨提供同一话题下的正负交际个案,供学生们参考借鉴。例如,话题“学会待客”,我们可以利用音像资料,先出示一个由于不注意文明礼貌、不注意礼仪礼节,到人家做客而不受欢迎的例子,让大家来讨论。随后,再出示一个正例,让学生模仿表演。另外,平等的对话还指教师在口语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应该是参与者,同时又是组织者、促进者。例如,“打电话”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不仅仅以教师的身份与学生互通电话,还可以扮演学生的亲戚好友或公***人物,和学生一起完成交际任务。但教师又不能只是口语交际活动中的一个角色,我们还要组织教学,适时把握方向,提升思想,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问:综上所述,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似乎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请问,这样的课型,如何设计教案呢?
答:传统的教学设计非常讲究课前的预设,一般课前有个较固定的教学流程,有精心设置的提问,有预定的标准答案,有不同教学环节的过渡及教学时间的大致分配。课堂教学中,师生基本跟着既定的教学流程走。这种机械化、程式化的运作方式,实际是一种目中无人(学生)的教学行为。但我们也不赞成没有预设方案而“跟着感觉走”的信马由缰式的教学。教学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需要有预设的方案,但又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口语交际教案要在预设和非预设之间的地带来进行设计。这是因为,口语交际话题的开放带来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例如,话题“评说广告”,学生就必须经历下课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上课发布信息的过程。课内外的完全打通,给课堂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另外,口语交际活动要纳入学生个人的经验和体验,由于各人的生活背景、感悟生活程度、知识积累不同,在具体的情景中,必然会出现始料不及的各种差异。也正是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和差异,才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口语交际教学的教案可以采用板块式或框架式的结构方法,宜粗不宜细,给教学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下面介绍三节口语交际课的设计思路,供大家讨论:
江苏南京长江路小学刘军老师的口语交际《学会祝贺》设计了三个板块:送贺卡祝贺、电话祝贺、生日祝贺。三个板块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每个板块均有典型范例供学生模仿。同时,各个板块的内部又有变化:“送贺卡祝贺”,充满角色表演的欢乐;“电话祝贺”又给学生设计了不同的交际情景;“生日祝贺”用一段真实的生活故事,让学生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的人情美。
湖北通城实验小学李丽老师的口语交际《爱吃的水果》,则设计了一个递进式的板块结构:爱吃的水果——吃法,爱吃的水果——原因,爱吃的水果——营养。第一板块中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第二板块是小组活动,孩子们戴上头饰扮演水果的模样,互相介绍爱吃这个水果的原因;第三板块是请一位营养师和大家对话,从而把这一节口语交际课直接推向了社会。
江苏无锡连元街小学季琳老师的口语交际《认识标志》,则设计了一个框架式的教案:初识标志、介绍标志、互相交流标志、回家和家人交流标志。课前,不打上课铃,老师出示“静”字,学生自然安静,由此向学生介绍标志的用处;进而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志布置成一个“标志展览”,并同时进行小组交流;然后,打破小组界限,自由介绍;最后,把自己的收获带回家和家人进行交流。整节课皆在预设和非预设之间,结构如行云流水,教学也显得生机勃勃。
问:最后,我们想问一下,口语交际教学中,还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吗?
答:要说有特别注意的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评价。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无纸化的过程,因而,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提倡口语交际课堂上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因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别人的赏识,中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这并不是说要老师一味地夸奖。目前,许多老师上课喜欢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行!”这种单一的语言评价是表扬学生的人格,而不是表扬学生的行为。久而久之,这些对人格的赞美,会让学生认为自身的价值必须依附在他人给予的赞扬上。如果把“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行!”改为比较具体的、有的放矢的,诸如“我觉得你的声音比以前大多了”“你能积极参与,我很欣赏”“你的这一观点,对我们大家都有启发”等等,我想会更好,也更能体现新课标“三个维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