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中都提到了“善”,两者的“善”有什么区别?

他们最主要的区别是: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最高的线。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出,这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因此,社会上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知和适应,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在我国成年孔子看来,意识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个人立足社会的前提。礼仪对实现仁爱也有重要作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仪,使仁爱的实现成为可能。自律阶段是个人将外部的道德规范内部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抑制自己的行为,这充分体现了履行道德义务的主动性。个人道德发展的最后阶段就是击球率和自律统一的阶段。当我们的个人道德意识提高时,由于个人的主观性有不足之处,所以不可避免地需要道德义务的惰性。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外在的社会的客观原因,也有内在的个人自身原因。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没有正确的信念,一旦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可能陷入歧途,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道德信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来培养的。孔子的仁爱思想,促使个人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对如今人们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地借鉴孔子的仁爱思想,内化成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对纠正市场经济下人们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大有助益。

孔子的仁爱思想有利于促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的仁爱思想的核心就是爱人,这就要求人们要讲究忠恕之道。一方面,人们肯定自身的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要求人们自身都不想去做的事情不要去为难他人去做。这样,推己及人和容忍宽恕他人,则有利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便推动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