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如一日的行为模式背后是敬畏丨品牌运营50讲

商建刚的特色“标签”很多。7年前,从“创收千万”的大律师转型为国内首位从律师中遴选的高级法官。7年间,他是办案超1000件优秀法官,曾获法院系统个人一等功。今年3月,他又转型为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成为传道授业的学者。他的每一次转型都达到了法律职业的极致境界,这种断然取舍又淡定自如的气质让人既好奇又佩服。现在,再次开始“走红”的商建刚经常在自己的微博里推送“法律职业能力实训”的内容。用他的话说,法律职业能力实训项目是一道连接学校与职场的桥梁,要解决学生找工作的问题。他究竟掌握了什么规律,能够在“道”与“术”之间切换自如?7月13日,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律新社法律品牌运营智库专家商建刚做客“律新V品会客厅”,与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一道,***同开启律新社“V品计划——法律品牌运营50讲”系列直播第一讲。在对话中,商建刚围绕“法律人职业规划与品牌塑造”分享了其23年如一日的法律“人设”打造心得,并从律师、法官、教授等角度分享了其对品牌标准的思考、对法学教育的规划,为律新社“V品计划——法律品牌运营50讲”系列直播“剪彩”。同时,他提出,会将法律品牌运营融入上海政法学院的“法律职业能力实训”内容中,***同探讨如何为业界培训更多法律运营实务人才。▲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对话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律新社法律品牌运营智库专家商建刚01职业选择和“成功”的定义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曾在2015年作为报业集团法治媒体记者深度访谈商建刚。那时,商建刚从律师转行做法官不久,他告诉王凤梅:“做法官是我成为专业法律人的阶段性目标,我的终极理想是到大学里去教书,成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者。”访谈后,二者的人生都发生了巨变。一位转身进了体制,埋头办案;一位转身出了体制,创业律新社。7年来,韶华易逝,二者都积累了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当再次谈到人生的选择与规划时,他们对感恩时代与趁势而为都有了新解读。王凤梅:您在当初刚转型做法官时就说将来要去教书,现在果然在教书了。您怎么看人生规划的心想事成?商建刚:在历史的宏大叙事当中,个体的选择肯定会占一部分,但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更不可忽略。我很感恩2015年上海试点从优秀律师和法律学者中遴选“精英法官、检察官”的国家司法改革措施,让我有机会圆大学时代的一个“法官梦”。7年后,又因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推进“健全法学院校和法治实务部门双向交流机制”的契机,我现在能以法官的身份转型到上海政法学院从事法学教育工作。我的职业选择只是千千万万法律人的人生选择之一,而且这个选择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国家的大趋势,个人不可能实现职业理想。机会不是仅仅是给我个人的,而是给所有人的,为什么我会选择把握住这样的机会?可能是因为我追求的“成功”不是那种其他意义上的“成功”。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大家对“成功”有更多不同的定义。所谓“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现在大家欣赏我、认可我,可能是因为我有相对丰富的人生经历,但我并不认为我这样的职业道路就是一种成功的标准。如果把“成功”定义为唯一的标准的话,就必然会带来“内卷”,因为机会终归是有限的。王凤梅:在经历律师、法官、教授三个身份后,您如何看待三种职业的“不同”与“***通”之处?商建刚:我最近在看学术逻辑。同样是执行法律,律师、法官、教授看到的是不同的法。律师遵守的是“行动的法”,即哪些法是work、哪些法是“有效的法”;法官遵从的是“实然的法”,即法律有规定,但司法解释中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而教授关注的是“应然的法”,即关注法律应该是什么,如果哪些法律不合理,他就会提出意见。一个好律师应当是一个有经验的律师,能够为当事人提供好的服务。这需要大量办案、长期经验的积累,以及在过程中不断总结与提升。从律师事务所的角度来看好律师的标准,我认为是初伙看专业、二伙看创收、高伙看人品。到了高级合伙人的阶段,要看律师是否有领导力、能否把事务所带到更高的高度。一个好法官关注的是对法律的援引能不能充分理解,更重要的是,知道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法律关系、适用什么法律。至于一个好教授,其实教授太苦了,没有假期,甚至连周末都没有(笑)。教授是负责生产知识的。人类有那么多已经确定好的知识,但对于教授来说,仅仅熟知这些知识没有用,那是律师的事情。教授需要找出知识库中没有的知识,然后将其生产出来。人类的知识库就如同一个商场,里面有很多品牌、很多SKU,教授要做的是创造出一个新的产品、新的SKU出来。教授是知识生产者,律师是服务提供者,而法官是法条的选择者。每次进入一个新的行业,一定会有各种不适应,因为任何行业都有不同的KPI。这些KPI中有一些是你要努力去达成的好指标,也有一些是会让你“卷”的指标。因此,我们需要用一个更高的思想模型来指导自己的思维,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关键指标体系去实现,否则就会一直疲于奔命,很难去适应职业要求的转变。02站在不同角度看“法律职业***同体”这些年,“法律职业***同体”的概念一直被讨论。对于如何构建“法律职业***同体”,大家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在遇到一些事件时,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冲撞。如何理解“法律职业***同体”的深意?其使命和任务是什么?王凤梅:在尝试过三种不同的法律职业后,您对“法律职业***同体”这个词有什么新的体悟?商建刚:“***同体”一词最早由现代社会学奠基人滕尼斯提出。他说,***同体是“人类***同生活的持久和真实的形式”。比如,某一个古村落就是一个***同体。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将“***同体”界定为某种同质性群体,他们做同样的工作、服从同样的规则,甚至有同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同体”到底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去构建的?社会学上有个词叫“想象***同体”,即若要构筑一个“***同体”,首先要努力去赋予“***同体”的价值,然后“***同体”才会形成。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使命感和任务在哪里。如果我们要构建一个以律师、法官、检察官、公证员等作为整体的“法律职业***同体”,首先,我们要在行动上构建“***同体”,要提炼***同的价值观、***同的道德准则、***同的语言符号和仪式,让大家接受“***同体”的理念,然后才能实现“现实的***同体”。现在,律师、法官、检察官在***同的价值观方面,在***同的仪式表征体系、***同的道德标准方面仍存在差异。例如,如何尊重律师的辩护权、如何看待法官与律师之间的正当交往,这些尚都需要改进,需要业界、媒体、研究者***同来思考我们***同的归属感、认同感、规则到底是什么。提出这些规则是建立“法律职业***同体”的前提和基础。03一个好律师的背后是价值观做律师的16年间,商建刚曾代理过多起有重大影响力的案件,是知识产权领域的重量级律师,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律师,年创收超千万。对于“个人品牌”是在业务工作过程中的“水到渠成”还是需要“用心经营”,以及如何做好一名律师,他有一套自己的“五步秘籍法”。王凤梅:您当年是如何长大为国内知识产权领域著名律师的?商建刚:第一,要找准自己的专业方向,很早就要给自己贴个“标签”。不要什么流行、什么火就去做什么,这个“标签”是要贴一辈子的,所以要想清楚。很多行业都有其波峰和波谷,不要跟着潮流走,要坚持自己的品牌形象。第二,要学会取舍,学会判断案子除了能带来创收外,还能否带来可复制的经验和品牌的溢价。如果在一项业务上只能得到金钱的效益,那就选择不做。我当年就是一直专注于做互联网法律服务,这些新业务给我带来了很多行业影响力。第三,当客户越来越多的时候,也要懂得拒绝。通过案件合作和转介案件,减少非主营业务案件的代理时间,要更聚焦自己的主营业务。第四,要注重同行之间的交流。积极参加行业协会的活动和交流、参与热点案件的讨论,注重对新类型案件的学习。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获得同行的认可。第五,“讲”也很重要,“讲”的背后是价值观。律师不能缺乏服务精神,要正确认识律师和当事人之间关系。律师要给当事人创造价值,天天给当事人算钱是算不来钱的,“讲”的背后是人生观、价值观。把事情做好了,自己的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王凤梅:除了业务上的不断精进,在律师个人IP打造等方面,您有哪些心得和方法论可以传授给大家?商建刚:我赞成要有“品牌经营意识”,但是“经营”不等于“钻营”。以美剧《BetterCallSaul(风骚律师)》为例,品牌需要规划。品牌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要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要有意识地定位自己的律师职业,然后在执业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同理,做教授也要建立学术品牌形象,聚焦于一个专业领域。我觉得核心的问题是:品牌意识的背后是敬畏意识。我们要敬畏规矩,不能说今天做的这件事没人知道,我就先把这笔钱赚了,下一次再做品牌,这样肯定不行。行动就在当下,树立品牌要从今天做起。好的品牌是品质的保证,品牌会为律师带来溢价。在我律师执业时期,我们团队对咨询文本就要求精益求精地打磨,品牌意识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体现我们的专业以及对工作的尊重。比如,我们写一段话,在写作过程中就要考虑到要让别人读到后有一种美的感觉,这就是品牌意识。有人说但我现在其实带着“任务”——利用我的流量把优秀的学生推广出去,为学生推荐好的工作和实习机会。在网络传播发言的尺度上,我也总结了一些心得:发表言论时首先要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对一个问题发表观点的时候要把握问题的基本面;表达的时候要阐述形成结论的过程,不能哗众取宠,引来不必要的争议。04律师事务所也要有“人设”当前,打造律师事务所的品牌也是很多律所主任和合伙人思考的课题。商建刚曾在国内大所执业,对于组织品牌,他也有自己的见解。王凤梅:您认为律所的品牌建设有哪些关键点?如何长期保持组织品牌价值的积累和升值?商建刚:我们所说的“规模所”“红圈所”“精品所”等,至少都还有个“人设”,但还有一些所就只能称为“街边小所”。同样都有营业执照,为什么大家的品牌价值就不同呢?我觉得每家律师事务所都要有自己的品牌顾问,这很重要,专门来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地创造自己的品牌,以及怎样在市场中向客户、消费者传递品牌形象。大数据时代,品牌战略是第一位。品牌战略就决定了人才战略:我要做什么样的事务所,就要吸引什么样的人才;品牌战略就决定了营销策略:我要做什么样的事务所,就要在什么时候、什么媒体上投放专业论文;我要做什么样的事务所,就要重点承接、宣传什么样的案件——这些都是由律所的品牌决定的。未来的竞争,绝不是个人与个人的竞争,各大律师事务所的品牌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我原来在大成执业。大成在2010年时提出“五化”——通过规模化推动品牌化、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这在当年是十分先进的。但到了2022年,如果再把规模化放在首位就out了。现在兰迪所在讨论“绝对专业化”“强势国际化”“相对规模化”的概念,律所管理需要有像王忠德律师、刘逸星律师、徐宗新律师这样一批专业的律所管理人才,更需要像律新社王凤梅老师这样专业的品牌顾问。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人士应该更关注自己的领域。律所应该把品牌宣传等活动分给专业机构去做,这会成为一种趋势。律新社“V品计划”的卓越品牌调研活动很有必要,业界需要有志于行业研究的专业机构在总结律所好经验的基础上,把好律师的标准、律所品牌的标准总结提炼并定义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怎么去做。完成调研形成的咨询报告很有价值,但也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做。05“我很认真地做他们的老师”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在现实教学中却有“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问题。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是法学人才教育培养的方向。目前,商建刚在上海政法学院推出了法律职业能力实训项目。在几位辅导员的帮助之下,***有160多位同学参与。实训中,商建刚会带领同学们模拟律所工作的场景,模拟律师做业务、写作、人际交流等。王凤梅:您的独特经历在哪些方面可以教给学生更多?商建刚:我希望成为一个桥梁。我感到很骄傲的是,通过法律职业能力实训项目,同学们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