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聋哑学校,监狱)的采访
首先,你要了解相关方面的“政策法规”,其次你要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最后,你要知道你采访中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我的以下资料来自网络,但是分类整合了一下,细节在后面给你,先给你分类:
1 弱势群体采访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自 传媒观察
2 和谐视角下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问题
摘自 论文下载中心
对了,首先这个百度回答就社会调查报告说得非常详细,可以参考一下: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question/104953797.html
现在是两个材料:
1 弱势群体采访中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弱势群体作为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益受到政府高度的重视。与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相应的是大众传媒对之进行报道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如何采访弱势群体,却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记者有意无意地对被访者的歧视、无视被访者的感情、话语权等等在目前一些采访中比比皆是。这一方面集中反映了某些大众传媒、记者个人还没有形成对弱势群体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记者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弱势群体的界定
大众传媒要想真正反映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关注其发展状况,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首先必须形成对弱势群体一个正确的认识。
目前对于弱势群体的界定,大多还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的,认为弱势群体是创造财富、积聚财富能力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差的人群。如残疾人士、下岗失业人员、城乡贫困人群、部分老龄化人口以及少数临时遭遇灾祸的人群等被划为社会弱势群体之列。但社会学专家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是从社会学界定和使用的一个范畴。“社会弱者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①
弱势是与强势相对的一个概念,社会弱势群体不仅仅包括在经济上处于困顿的人们,还应包括在社会政治、文化等生活各领域处于劣势的人群,如妇女、儿童、爱滋病患者、同性恋者、变性人等,他们在社会利益的分配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处于社会边缘化地位,容易遭受歧视或伤害。
采访中弱势群体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对弱势群体的采访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记者总是不经意地把自己当作“救世主”的角色,以一种俯视的角度进行采访。这在一些对贫困人群、受灾群体的采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是新闻记者与新闻来源的关系,新闻记者应该充分尊重采访对象,才能保证新闻来源的畅通。但有些记者往往把采访对象当做必须配合自己采访的工具,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当他们面对强势的采访对象如政府要职、权威人士、社会名流、明星时,不自觉的感到惶恐。面对弱势的采访对象时又以强者自居,或者趾高气扬,或者大肆地施舍缺乏真诚的“同情与怜悯”,但无论记者的这种做法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会让弱势群体的采访对象觉得记者是高高在上的,从而形成一种抵触心理,这样的采访记者就很难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更不可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二,在采访中一味猎奇、窥私,追求新闻的刺激性效果,毫不顾及被访者的感受。这大多体现在对变性人、爱滋病患者、三陪女等特殊经历的被访者的采访中。如对变性人的采访,记者关注的多是他们的变性过程、变性后的情感经历、婚姻生活甚至性爱隐私,对于三陪女的采访也多深入挖掘他们屈辱的经历,倾向于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窥私欲。应该说,像变性者、三陪女、爱滋病人这些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经历人群本来就在社会上容易遭受误解、歧视,他们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被主流社会和正统道德所抛弃,而采访他们的媒体记者大多并不是想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真实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客观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却是以他们的特殊经历为噱头来吸引受众的注意。传媒记者这些不恰当的采访实际上更加深了社会对这部分特殊人群的误解。
其三,为追求报道“催人泪下”的效果,在采访中不惜撕开被访者的情感伤口,对被访者造成二度伤害。在许多灾难事故中,记者总是热衷于让遇难者家属谈一下心理感受,或者向不知噩耗的亲人当场公布消息,然后追着悲痛的人捕捉“感人”的细节画面;面对身患绝症的患者或家属,丝毫不顾忌采访对象的痛楚,一再提及病人的患病细节追问他们的心理感受,突发灾难或病痛折磨本来就令采访对象非常痛苦了,记者的上述采访无疑会再度加重采访对象的心理负担和痛苦,这种采访也是非常不合人道主义原则的。弱势群体本来就比普通人存在更大程度的心理压力,如果记者在采访中仅仅把他们看成是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只顾加以索取,而不顾采访对象的心理感受的话,又哪里能称得上是人文关怀呢?
弱势群体采访的对策分析
传媒对弱势群体进行报道自然离不开对弱势群体的采访,但如何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决不是上述那些所谓的“挖掘”就能做到的,相反,我们的记者如果能够多反思、多加强自己的职业素养的话,应该可以得到被访者的积极配合,从而成功地进行弱势群体报道。
首先,记者必须在心理上尊重采访对象,赋予被访者一定的话语权,树立平等的交流意识。在当前社会中,弱势群体仍然处于信息活动的边缘,一些记者在对弱势人群采访时,仍然用主流阶层的标准和话语来诠释和衡量弱势阶层,真正的话语权掌握在记者手中。如果被访者的话语权完全被记者霸占了,那么,他们的利益则得不到真正的保护。
所以,在这方面记者必须要加强自己的人文关怀素养。具有优秀人文关怀素养的记者,应该做的是在心理上尊重每一个采访对象,多设身处地为被访者着想,切实反映他们的声音,这样,弱势群体意识到自己有一定的话语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记者的摆布,才乐意接受你的采访。
其次,记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深入体验被访者的生活,赋予他们真诚的关怀,切实地帮助被访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新闻传播是为社会公***利益服务的,社会强势群体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话语能力,他们会自觉地、主动地接近、利用新闻媒体,对于弱势群体,新闻媒体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说话”机会,或为他们说话,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新闻媒体坚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正义的基本方式之一。
采访社会生活中的弱势人群由于种种原因大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就业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感情问题、家庭问题等等,他们因这些问题而困扰、痛苦。所以记者在采访弱势群体时不应带着猎奇的心理只注意被访者生活的表象,而要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入下去,发现真正的问题,探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如采访一个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记者不可避免地要去了解这个女性如何地遭受丈夫的虐待,表现被访者的痛苦和泪水,但这不是重点,记者更应该全面地了解被访者的生活、心理,冷静分析造成家庭暴力的原因,尽力帮助她解决问题,并呼吁社会关注这类女性群体的生活,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第三,记者在接近被访者及问题设计时注意采取富有人情味的方式,防止对当事人造成二度伤害,渗透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社会弱势群体大都因为自己的社会境遇不佳而心理较为敏感、脆弱,他们需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同情与怜悯,他们更需要一个宽松的语言表达空间,而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在1947年对华北记者团讲话里针对记者的采访指出:“你提出问题,要看群众是笑脸还是苦脸,是鼓着眼睛还是眯着眼睛,是昂着头还是低头,群众的真实是可以摸到的。这样,你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③这段话非常形象地说明如何和采访对象进行心理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
第四,记者在对弱势群体采访时要注意让细节说话,尤其是能展示采访对象思想和行为的生活细节,可以向受众再现立体、真实的人。细节应该靠观察和个人的体会来捕捉,这需要记者敏锐的观察力。因为人在无意识当中做的动作细节最自然、最真实,所以细节最能说明事实的真相。
弱势群体尽管在很多时候属于社会边缘群体,但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整个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他们的发展。所以,大众传媒只有对包括他们在内的弱势群体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真切的关注,才能真正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和谐视角下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问题
来自 /jingji/080905/10553225.html
我只给你大纲,因为怕字数太多,你可以自己去看,写得很透彻,是一些理论的东西,但很有启发性:
摘要: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现已成为当代中国法律发展和法制建设所面临的重点课题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妥善解决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与救济问题,这不仅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更是突出体现了人权保障机能法治理念的内在精神?因此,加强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健全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立法体系,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和谐社会;弱势群体;法治;权益保障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的理论分析
二、当前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其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符的问题
三、切实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法制建设
希望材料对你有帮助,希望采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