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属性的理解
要了解文学的文化属性,首先要了解文化。历史上有无数的研究者试图回答什么是文化这一问题,据说迄今为止关于文化这一概念的解释有100多种,这说明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分歧较多,也说明文化这个概念很难解释。但我们在那些不尽相同的解释中,还是可以发现它们的***同点。 纵观已有的对文化的解释,大体可以概括为三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事物的总和。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以及文化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等就基本持这样一种观点。《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社会学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1]《辞海》也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马林诺夫斯基说:“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一切对于人类活动,人类集团,及人类思想和信仰的个别专门研究,必会和文化的比较研究相衔接,而且得到相互的助益。”[3] 第二种认为文化是包含着人类精神价值的综合性实体。如张岱年、刘岱等就对文化做出了类似的解释。张岱年说:“文化的含义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社会生活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二是政治、三是文化。就是说,社会生活除了政治、经济之外,一切都可以称作文化。这种广义的文化包含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哲学、宗教,这是社会的最高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它受哲学、宗教的指导,同时也是哲学的基础和表现。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心理,其中包括风俗习惯以及一般人的思想意识。”[4]他还说:“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 [5]刘岱认为:“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实体。它包括着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器物工艺、文字符号、风尚礼俗、典章制度、科学技术、艺术文学等一切事物。但文化不单单是一个事物或一组事物,它更包括着这个文化内在心灵世界的意识领域、知识智慧、价值意义和精神情操。一个高度的文化的形成,后者更是创造动力的核心。文化的发展成长,有赖于一代一代的传承积累,然而每一个文化,每一个时代,又各有其独特的特性。”[6] 第三种认为文化是一种符号形式。对文化的这种解释,以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为代表。恩斯特·卡西尔说:“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7] 上述这些关于文化的解释,虽然各有其特殊性,但在这些特殊性中又都体现着对文化的内在本质的某些***同认识。这些***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创造性,即无论是认为文化是一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还是认为文化包含着社会思想和社会心理等精神价值,都认为文化是人类思维过程和劳作过程的结果,蕴涵着人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和构想。二是符号性,即我们不论是站在符号学的立场上来看待文化,还是站在其他立场上来看待文化,只要我们承认文化是人的创造活动积累起来的结果,那么,任何创造活动都一定借助某种符号的媒介。三是文化是历史的,这种历史性一方面表现在文化具有继承性,是人类或某个民族一代一代的创造活动的积淀,另一方面,文化又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时代的变化自然意味着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积淀,又具有面向未来的素质,因此说,文化的实际存在形式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前人对文化的理解,是对文化现象的固有属性的发现和表达。在其各种各样的对文化的解释中,实际上贯穿着一个核心意义,那就是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意义是文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文学的文化属性,也正是在人与非人的界限上奠基的,因而我们在探讨文学的文化特征时,必然要从人的立场,从人与文学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文学的文化属性。在这样一种立足点上,至少有下述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文学现象体现着哪些文化特点? 1、文学能够使人自身成为一种本质性存在为什么说文学能够使人自身成为一种本质性存在?文学的文化属性的基础和核心部分就是人能够使人成为一种本质性的存在。首先,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这正像黑格尔所说:“人只有在认识他自己和他周围的事物时,才是符合他本身的存在规律而存在着。人必须认识到推动他和统治他的那些力量,而向他提供这种认识的就是形式符合实体内容的诗。”[8]这就是说,人只有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处境,“才是符合他本身的存在规律而存在着”,即符合人区别于非人的属性,而文学是展开人的这种价值的最好的形式。简单地说,文学使人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其次,文学所显示的人区别于非人的特殊性质还不止于此,文学还能使人成为“原创者”。用萨特的话说:“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之一当然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本质性的。”[9]在萨特看来,“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10],但却不是世界的“原创者”,人只有在艺术的世界里,只有通过“写作”,才能使自己成为“原创者”。在这里,萨特比黑格尔更深刻。在实际的现象里,文学也真地不断地显示着人的这种原创性。在整体上来说,文学的形成是“人化”的过程,文学的作品是“人化”的结果。无论是叙事文学、抒情文学还是戏剧文学,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都是人性的体现,都是人的情感形式。在文学作品中,有的是直接写人的,写人生的,这是人对自身的理解和认识。有的是写自然的,即所谓以自然图景为对象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虽然不是直接表现人生的,但作品中的自然山水、动物和植物却是被人格化或者被情感化了的自然,譬如某些童话、寓言、神话、山水诗等就表现着这种特点。同时,文学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不是人性和人格的简单投影,而是对人和人生的一种超越,即人们常说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象。我们在文学史中看到的那些优秀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比生活更真实、比生活更理想、比生活更集中的艺术现象,就是文学的超越性的具体事实。尽管有人认为在传统艺术的保护问题上,“创新”并非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在文学的创作上,创新性显然是一种普遍的追求。在一般情况下,创新性是人们判断文学作品高下优劣的价值标准之一。人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无论是针对其思想意义还是艺术价值都要用创新性的尺度加以衡量。一部好的作品必须在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上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可以说文学艺术在所有的文化形式中对创新的要求最为严格,正是这种创新原则的存在,不断创新才成为文学史的一个基本标志。此外,文学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效果对人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并借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我们知道,早在古希腊时期,亚理斯多德就在他的《诗学》里提出了诗的“陶冶(净化)说”;进入20世纪,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本身就是人的本能的“替代物”,而这种“替代物”能够暂时地缓解本能因受到压抑而产生的心理紧张;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瑞恰兹提出了“冲动平衡说”,他认为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会使人的复杂而混乱的情感成分实现某种协调状态,这种情感上的协调状态是人的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需要。这就推动了人的存在的规定性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突出地体现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 2、文学典型地体现着文化的符号性人类的语言是人类应用最广泛的符号系统,也是人类创造的最富有表现力的符号系统。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学是作家借助语言来描绘人生和自然图景、讲述人生故事、刻画人物、抒发情感和揭示人生意义的,因而,作家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如何运用语言符号的问题,甚至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他作品的风格也与语言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有的作家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的时候就说,一个作家应该很好地把握两种感受,一是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二是对语言的独特感受。正是由于语言符号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20世纪的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特别重视对作品语义的分析,法国的结构主义把作品当作语言结构来理解。假如我们从恩斯特·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的话,文学的符号性文化特征,将会更加明朗化。符号学美学认为,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体系,是一种“表现符号体系”,是一种能够表现充满复杂、矛盾和含混等不确定因素的人类经验、感受和情感特殊符号系统。这就是说,符号属性是文学艺术的根本属性。 3、文学集中地体现着文化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属性文学是强调创新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创新离开了对前人的优秀作品的继承和借鉴是不可能的,正是我们要创新,才必须了解文学的过去,汲取一切对我们有用的艺术营养,同时也只有了解文学的过去,我们才能知道哪些是新的,才能知道创新的方向在哪里。所以,我们一贯地坚信继承是为了革新,革新必须继承,始终认为处理好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是发展文学事业的重要环节。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同文化的属性一样,以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方式存在着。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的产生也与作品中新与旧的构成有关,如果作品完全是一种陈旧的表现,就会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让人们阅读起来感到乏味;但如果作品是全新的,那又会造成读者难以理解的现象,同样无法吸引读者。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新与旧的融合,使读者既感到似曾相识,可以接近和理解,又让读者产生新奇感,不能完全理解。在这里存在着文学所具有的由旧到新的过渡属性 我觉得文化要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