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十一五发展的收官之年,做好201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保持合肥加速发展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宏观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但总体上看,今年的发展形势要明显好于去年,世界经济出现企稳回升的积极迹象;我国经济整体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特别是国家正在加快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规划,鼓励自主创新,扩大民生投入,这些都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发挥优势、抢抓加快发展的机遇。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合肥的发展寄予厚望,强力推进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我们把握大局、加快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就自身而言,经过近五年的大发展,合肥的工业化率达到40%,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十分强劲,已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同时,全市上下业已形成的勇于创新、合力攻坚、加快崛起的昂扬奋进精神,正在成为我们实现弯道超越的强大动力。我们有理由对合肥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战略部署,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既定战略和政策,继续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突破口,突出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强化城乡统筹,着力推进社会建设,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奋斗目标。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省控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继续扩大有效投入,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后劲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主攻方向,继续做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快研究、谋划、储备一批牵动性强的大项目,特别是超50亿元,甚至超100亿元的大项目,努力形成持续的投资后劲。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调度、重点项目领导分工联系等制度,建立项目审批、用地指标、环境评价绿色通道,加快在建项目进度。集中力量推进京东方六代线、熔安动力、格力电器二期、三洋机电产业园、大陆轮胎一期、中盐化工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京东方八代线、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长安30万辆微型汽车、江汽重卡及发动机、中烟醋酸纤维、合肥电厂#6机组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实行项目全程跟踪、全面落实、全速推进,确保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坚持多资并举,努力拓宽投资渠道。继续积极利用有利的宏观环境,加大争取中央和省投资力度,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合作,加大金融开放创新力度,综合运用考核激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持续扩大信贷投入。加强后备资源培育,适度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大力引进境内外创投资本,重点支持处于初创期、种子期的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发展。深入推进与央企合作对接,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对接,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积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激发民间发展活力。
(二)以自主创新为引领,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强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升级,加快科技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
强力推进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及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建设。加快资本、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公***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全力打造科研、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加快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技术经纪人,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支持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以四创电子、美亚光电、科大立安、量子通信试验网等为代表的公***安全产业,以江汽集团、国轩高科等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三洋、格力电器、阳光电源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以安科生物、赛真拜通等为代表的生物产业,以及以乐凯、杰事杰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建设。积极组织遴选一批新的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力争尽快突破若干***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到710家,产值达到1800亿元,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增长30%以上。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壮大支柱产业。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推进汽车、家用电器、装备制造等传统主导产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发展、向下游延伸,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与专、精、特、新中小科技型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以双千工程为抓手,依托信息技术,加快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以低能源、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组织实施20个工业、建筑、商贸等领域重点节能项目。
(三)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加快制定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发挥县域空间及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强化城乡产业、规划、要素、管理服务统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服务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同繁荣。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依托城市大工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突出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全力开展农业产业化双千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县区合作***建,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县域工业规模企业群,做强园区经济、板块经济。
继续加快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着力建设一批千棚连建、千亩连片的产业基地;大力推进100个一村一品建设,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产业村;实施现代农业百园示范工程;积极推进畜牧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继续建设千区万场工程,努力形成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合肥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
深入推进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百社示范行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突破1000家,培育2-3家具有全省标杆和引领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农民负担监管工作,不断提升服务农业的能力和水平。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动新一轮万亩土地复耕整理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流转农村土地100万亩,建设土地流转合作社100家。加强乡镇及村庄规划管理,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公路提级连网延伸工程,继续实施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保安和安全饮水工程。积极开展垃圾及污水处理、改厕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继续开展大建设,着力增强省会城市集聚辐射功能
以实施合肥经济圈战略和141空间发展战略为引领,加快编制城市建设近期发展规划,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继续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高铁南环线及合肥高铁站、宁西复线、合蚌、合福客运专线,争取商杭客运专线尽快开工,完成合肥火车站改建及北站货场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新桥国际机场建设。建成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工程,加快推进巢湖复线船闸、裕溪复线船闸建设工程和合裕航线、派河航道整治工程,积极配合开展引江济巢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出城口道路建设,开工建设机场高速、合店路(二期)、合白路,完成环巢湖道路路基工程,做好206国道、312国道改建前期工作。继续强化城市畅通能力建设,建成长江西路高架及轨道交通一号线试验段,基本完成裕溪路与南北一号线高架主体工程;完成二环改造、锦绣大道下穿桥建设,加快推进方兴大道与高速互通式出入口工程建设,进一步沟通141组团间交通联系;加强城市支线路网建设与改造,促进全市路网向环状加方格网转变。
继续统筹推进四大组团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建设品位和文化内涵。坚持四个优先,加大滨湖新区建设力度。加快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旅游、会展、文化、商贸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塘西河综合治理及巢湖岸线生态整治,打造滨水生态景观,加快中央公园、滨湖公园等建设。推进政务文化新区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合肥大剧院、体育中心等平台作用,积极引进大型商业、服务业配套设施,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
坚持治理、建设并重,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完成二十埠河上游、板桥河上游及支流和十五里河河道的全面截污,推进小仓房、龚响塘二期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基本实现不让一滴生活污水流进巢湖目标。推进生态补水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董铺水库溢洪道及南淝河生态补水工程。加快城市主干道绿化提质升级改造,初步建成一批园林景观大道。高标准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巩固完善外环森林生态长廊。高品位实施公园景观建设,改造城区老公园,推进大蜀山森林公园建设。建设合淮阜、合六叶高速和合宁高铁两侧绿色长廊。出台扬尘污染防治办法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管理办法,实施机动车绿色环保标志管理。
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公用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拆迁安置复建点、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老城区、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力度,提升市民居住水平。进一步加强水电气热等公用事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高标准的公***服务。
(五)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培育加快发展的新优势
继续深化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解决部门及内部职能交叉问题。整合部门职能,稳步推进县区机构改革。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市、区两级权限,促进城市建设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城市管理。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加快建立收支完整、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保障有力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工作用车使用管理改革。继续推进绩效预算评价制度,严格控制一般消费性支出,加大民生等重点支出保障力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推进政府融资平台与产业融资平台分离改革,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提高融资能力。
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着力推动国有企业对外合作发展,拓宽国有资产管理领域,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加快建立健全激励和奖惩机制,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继续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继续深化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建设,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严格土地一张图管理、用地定额管理和双向约束制度,巩固土地清理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利用效益,形成顺畅有序的土地管理新机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突出大产业、大项目,突出自主创新,突出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等平台,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产业招商。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补贴、展位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区域合作,编制经济圈各项重点专项规划,有序推动合肥经济圈城市对接和互动发展,做好阜阳等皖北地区对口支持工作。继续开展国际友城交流与合作,做好外事、侨务、对台港澳工作。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
充分利用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以引进大项目和发展新型业态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实施金融集聚工程,积极引进各类金融、保险机构总部、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组织;加快发展金融租赁、典当、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整合招投标、文化、知识产权、金融期货、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带动辐射力强的要素大市场。完成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做大做强兴泰控股等地方金融企业。创新银企对接方式,规范担保行业管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作用,推动以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为基础,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的融资对接活动。
积极推动合肥经济圈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加快实现旅游一卡通和直通车;加快推进动漫主题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三国遗址公园、肥西圩堡群等项目建设,高标准推动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建设,进一步打造三河、大圩、丰乐生态园等乡村文化旅游精品;加大培育扶持旅游航空市场力度,力争开通新的国际航线。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推动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加大国字号展会争办力度。加快构筑合肥物流枢纽。以建设国家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航空、新港、铁路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及城际公路货运站场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物流园区。积极推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完善促进政策,培育领军企业,促进产业集聚。着力建设动漫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出版、文化娱乐、创意等产业。全面提升商贸服务业。继续实施双进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快周谷堆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建设和改造新老城区、中央商务区及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新型业态。加强房地产市场运行分析,规范市场秩序,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提升物业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七)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继续围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实施33项民生工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放宽条件、扩大领域,坚决清理和禁止不合理收费,大力扶持初始创业,建设一批创业园、区、街和创业示范点;以成长性小企业工程为依托,大力支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完善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众再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
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城市居民、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积极开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统筹试点;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规范散居五保户管理,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养老和社区养老试点;切实做好困难群体、老年群体、优抚群体、残疾人群体等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符合申请廉租住房居民实行应保尽保。
大力促进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完善中小学布点规划,适时适度调整下划学校管理权限。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加大边远薄弱学校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快合肥职教城建设和市属职业学校整合力度,扶持发展优质民办教育,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收费、有偿家教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问题。大力支持合肥学院建设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一体化、信息化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机构布局调整和三主三辅标准化建设;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继续推进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建设市博物馆,精心打造一批文艺精品;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一批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转企改制,完成市广播电视系统整合工作。
积极承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围绕赛、展、论、游四大板块活动,突出群众体育特点、合肥时代特色,努力承办一次精彩圆满、令人难忘的体坛盛会。积极备战参赛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力争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统筹发展其他社会事业。切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发展妇儿事业,确保实现两纲达标。抓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争创双拥七连冠。做好档案、地方志、未成年人保护、红十字会、气象和防震减灾等工作,重视并推动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发展。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八)继续开展城市文明创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市民文明素养教育,弘扬文明新风,倡导文明行为。提升社区公***服务水平,推广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标准示范社区建设,争创省、国家级和谐社区。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力争全市10%以上的农村建制村转变为社区。继续推进清洁家园、绿化乡村活动。改进城市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建筑垃圾运输密闭化管理改革,全面整治城市综合环境。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降低三类可防性案件,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推进法制城市创建,推行法律援助十项便民措施,争创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城市,全面提升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提高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处置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包案责任制,继续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下行联合接访工作,下大力气解决一批疑难复杂信访问题。以保稳定、促发展、创和谐为主题,进一步加大民族宗教工作力度。提高民防、应急保障能力,扎实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格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010年是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基础至关重要的一年,在扎实抓好今年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加快编制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