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招聘陷阱
陷阱一:假招聘
稍加观察不难发现,人才市场里总有几个“钉子户”长年累月地黏着日复一日地招聘,每次招的职位竟然是一样的。网站上也存在不少这样的单位,它们的招聘公告从未撤下,招聘信息也不见改动,让人不禁怀疑:招了这么多年还没招到吗?答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单位甘做“钉子户”不是为了招聘,它们的目的五花八门。
有的招聘单位为了混个脸熟、宣传自我,人才市场摊位费低廉,又是同行的聚集地,这样的公关平台怎么能不好好利用呢?有的招聘单位为了给人才市场撑场面,偌大的人才市场没几个摊位来“凑场”怎么能行?还有的单位借招聘之名“挂羊头卖狗肉”,或恶意收集简历贩卖个人信息或借填表进行市场调查,求职者透露的信息极有可能成为他们牟利的工具。假招聘不同于违法招聘,打的是法律的“擦边球”通常不会骗取求职者钱财,但是会贻误求职者的时机、危害个人信息安全。
应对策略:网上求职时,查看招聘单位的招聘记录,如果一个招聘启事只字未改地躺了N年或者隔三差五地招聘同一个岗位,基本可以断定是假招聘;现场求职时,留意招聘人员的言行举止,如果他们说话模棱两可、前后矛盾,或者要求求职者填一些和应聘无关的信息(比如问你喜欢什么牌子的洗发水,让你写清你的“祖宗十八代”),求职者就要提高警惕了。
陷阱二:借招聘做项目
这是一种很常见却又极难察觉的智力欺骗。
无良公司把项目拆分为若干考题放在试题中,以笔试的名义窃取求职者的劳动成果,而且最终不录取一人。例如:一家软件公司以招聘程序员为名进行考试,在笔试中要求求职者编写程序,6名求职者的试题各不相同,但6段程序恰巧合成了一个项目,考试结果则是无人被录用。这种招聘陷阱比较高明,没有被录取的求职者只认为自己考试没过关,从头到尾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被骗”。就算意识到了,也因为没有留下证据而维权困难。
应对策略:如果遇到此类招聘,需要自己做一些带有创新或研发性质的测试题时,记得自己保留一份智力劳动成果,并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同时附上《版权申明》,为将来可能的维权留下证据。
陷阱三:要入职先交费
只要提到交钱,大部分人都很敏感,所以很多大学生自认不会在这方面栽跟头。但每一年因此上当的大有人在,其中不乏社会经验丰富者。有的时候栽跟头不是因为求职者经验不足、不够聪明,而是因为骗子太高明,要知道骗术也遵循“达尔文进化论”与时俱进。
还以为骗子公司只知道用收取押金的方式骗钱就out了,这年头,谁不知道《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押金?骗子通常不会用这么low的手段欺骗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它们会变戏法似的给“押金”换装,可能是“体检费”“培训费”“住宿费”还可能是“服装费”……骗子公司也会拿法律当挡箭牌,以体检为例,你可能会被堂而皇之地告知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健康状况有知情权。求职者一想是这么回事,人家也没义务给咱白白体检,往往就上了钩,等反应过来骗子早就人间蒸发。而正规的公司不会强制收钱并指定体检机构。另外一种骗子公司的常用伎俩——“培训费”,根据《劳动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注意:是用人单位有义务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培训费用应该由用人单位承担。不过用人单位可与劳动者签订培训协议,如:劳动者必须服务满X年,未满服务期,须赔偿培训费等。
应对策略:选择大型的、口碑好的招聘网站和人才市场投递简历;最好不要交钱,如果交一定索要收据。
陷阱四:试用期猫腻
办完入职手续,劳动者被告知进入为期X月的试用期,试用期工资较低但是用人单位承诺一旦转正待遇从优。很多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可以大展身手了,其实下一个陷阱就在前方等着呢。
有一类公司,人员流动非常大,不断用新员工替代即将转正的员工以达到降低用人成本的目的,这就是“试用期猫腻”。笔者曾经就上过这样的当:毕业那年通过网上求职成功被一家小型公司录取,起初没有察觉任何不妥,几天后,发现有新成员加入,而公司不仅人员充足,简直是富余。再过几天,就有即将满试用期的员工被辞退,老板以往的和蔼可亲也不见了,一副“不拼命干活就别想转正”的嘴脸,刚毕业的大学生哪见过这架势,一心想着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成为转正的那个,结果却在试用期将满之时被老板以各种奇葩理由辞退。
应对策略:与老员工交流,了解公司的历史、人员的流动情况;实时关注公司的招聘动态。
陷阱五:高薪低门槛
高薪几乎是每个大学生梦寐以求的,有的大学生眼光颇高、自恃其才、不切实际,工资低的不愿意去,对表面的高薪趋之若鹜。真正上岗后,发现实际工资比招聘广告上的“缩水”很多,对此公司会解释说:这是岗位的基本工资想要高薪得靠业绩提成。这就牵扯到两个概念:无责任底薪和责任底薪。无责任底薪是劳动者只要参加日常工作就可获得的工资,责任底薪是劳动者按照公司的标准完成一定业务指标才能获得的薪水。招聘骗局中常见的手段是写高责任底薪,引起求职者的注意,实际上无责任底薪特别低,必须完成非常大的工作量才能拿到所谓的高薪。
应对策略:问清责任底薪和无责任底薪并保留字据;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动动脑子想想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