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器——锏
中国古代兵器——锏
锏,中国古代兵器,长而无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简” 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对马战上有利。 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在秦汉之后则盛行,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
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二种。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二寸,其后粗,愈向其端愈细, 锏体断面成方锥形,有槽,故有"凹面锏"名称。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
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状不同而更名。考证锏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在秦汉以后,什么人创造,已不能考证;只是短兵对步战,后人多有练习,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也像单刀軮鞭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
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门户者;然终脱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矣,此大都皆后人之自作聪明,立伪欺人,不可为训也;世之学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谬。
其主要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唐初的战将秦琼(字叔宝)善使双锏。北宋王庆起义龙门关守将酆泰曾十来合用双锏击杀比肩豹子头林冲的山士奇。南宋岳家军将领牛皋擅长双锏。评书中八贤王赵德芳使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
宋《武经总要》:"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清王《兵仗记》说:"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