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企业运营中的法律风险?

问题一:行业企业在申请上市时应注意哪些法律问题?

杨律师:企业在考虑上市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企业的管理规范的问题,这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上市。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内部运作不规范 ;甚至有的企业原本就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产权不清、管理混乱、财务不透明等,这些企业要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还需要经过一段过程。这些问题是企业能否上市的关键,也是对券商压力最大的问题。按照《公司法》与目前正在讨论的《创业企业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规定,拟上市企业首先必须改制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是非公司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就应当先改制设立或依法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而且必须在“在同一管理层下,持续经营二年以上”。其次拟上市企业还要在内部管理与规范运作、财务制度等方面进行整改与完善。

问题二:什么是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行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范

由劳动者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

杨律师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可能成为企业的商业秘密的信息包括(不限于):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及目标代码、准备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已申请但还未公开的专利技术方案等。

中小企业应当认识到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意义,并及时对商业秘密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对商业秘密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不但可以事前预防商业秘密的泄露,而且在发生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时,是司法机关认定企业商业秘密是否可以得到法律救济的关键性证据,只有企业采取了适当的保密措施,商业信息才能成为商业秘密法律的保护对象。有鉴于此,中小企业一方面要注意对商业秘密采取物理性保密措施,诸如对厂区或生产区域进行监控;将合有商业秘密的生产进程置于保密区域内进行;对秘密的原材料、模具确定专人管理;建立保密文件的管理责任制度、文件借阅制度和文件复制的制度,并对文件采取可靠的销毁方法;加强对计算机的保密措施,建立全面具体的计算机使用记录,对数据和软件加密,使用防毒软件和硬件,对计算机的外部通讯线路采取特别的防护措施等。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措施,诸如对外来人员驻留、参观、来访等活动严格管理,防范商业间谍行为;对内部加强职工加密教育,限制知情范围,以减少职工疏忽泄露和恶意出卖商业秘密的可能性。针对当前有些知密人员特别是科技人员的“跳槽”、辞职等人才流动所引发的企业技术、商业秘密严重泄露问题,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签订保密合同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例如可以根据《劳动法》第22条关于“劳动者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等法律规定,与员工签订保守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并以合同为依据,约束企业职工和流动走的职工。

问题三:企业在处理与员工的劳资纠纷时具有哪些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在招收和解聘员工时有哪些相

关的法律规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杨律师 :关于调整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劳动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些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企业在和员工建立劳动关系或者解除劳动关系时,应当注意:企业应当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对于有机会接触企业商业秘密的员工,应当签订保密合同,明确约定保密义务;企业解聘员工时,应当依法进行,并注意收集保留员工违规的证据;企业打算解聘某员工时,尽量在合同期满时解聘,以避免支付经济补偿金;对于掌握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辞工后有可能和企业形成竞争关系的,企业可以考虑和其签订禁业竞争合同,但要给员工适当的补偿。

问题四:什么是不正当竞争?参与不正当竞争者应当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杨律师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中华人民***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较多,包括: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以及商业诋毁、侵犯商业秘密等等。

经营者违反《中华人民***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国家监督检察部门还可以对其做出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

问题五:企业经营者在正当经营过程中,如果遇到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应该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杨律师 :政府应当依法行政,如果政府违法行政或者执法不符合法律程序,企业经营者有权向上一级政府机关申诉或者申请复议,并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行政机关纠正错误行为,并赔偿错误行政行为给经营者造成的经济损失。

问题六:目前,不少行业企业都在从事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尤其应当注意哪些法律问题?

杨律师:一、卖方对买方提供的信用证与合同内容不符的,应及时要求买方改证。按照国际惯例,卖方接到与合同不符的信用证,有权要求买方立即改证,若买方不改证或延期改证,则构成违约,卖方有权解除合同并提出索赔。反之,若卖方不及时提出改证要求,则视为默认信用证对合同的变更。

二、在跟单信用证付款条件下,应选用CIF或CFR条件,若选用FOB条件,则必须规定由卖方代买方租船、订舱,否则,对卖方而言,信用证只有在买方愿意履行合同时才有用。因为在FOB价格条件下,是由买方负责租船或者订舱,而提单是必须提交的单据,若届时买方不派船,也就无从取得单据,无单据也就无法议付货款。

三、在买方提出解除合同时,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七十七条、第八十八条的规定,卖方须在合理期限内及时采取措施,或转售,或运回货物以期减少损失,否则无权就扩大的损失部分进行索赔。

四、卖方要警惕买方利用信用证中的软条款进行欺诈,使得银行保证支付的银行信用转变为商业信用,加大卖方承担的风险。如:价格条件用FOB;在信用证中插入一信托收据条款,允许进口商先借单提货,待检验合格后,由进口商向银行提交该种检验证书付款;信用证内容相互矛盾,如禁止分批装运,又规定每批交货期限;须进口商承兑汇票等等。

五、买方要注意索赔有效期的签订,防止外商在索赔有效期上提出不合理意见来掩盖商品质量问题。否则,合同质量条款订得再好,索赔有效期订得不合理,质量条款就成为一句空话。

六、买方一旦发现卖方交付的其中一批或几批货物存在缺陷或卖方根本不想履行合同,以致构成严重违约,买方有权解除合同,并有权援引“欺诈例外”原则申请法院下达止付令,禁止卖方再继续获得信用证项下的付款。

七、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计算。

八、作为托运人或收货人,在运输合同中慎用“一旦滞期,永远滞期”条款。该条款是指船舶在受载港或卸载港除合理使用的时间以外,一旦发生船舶滞港,则滞期启动累计计算,不排除不可抗力和无法预见的外因。该条款是一个有利于船东或承运人的海上运输惯例之一,但对托运人或承运人则颇为不利。

问题七:行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如何保障自己产品的知识产权不受到侵犯?

杨律师:知识产权的范围比较宽泛,除了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版权外,还包括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商号、原产地标志与货源标志等等。

企业经营者要保障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首先要预防。如对商业秘密,应当采取严密的保密措施;对新技术、新设计,应当尽快申请专利;对版权尤其是计算机软件,应当进行版权登记;对使用的商标,应当予以注册,必要时可以注册防御商标或者联合商标。另一方面,在遇到侵权时,应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维权,既可以申请行政部门对侵权人进行处罚,也可以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并可灵活运用诉前禁令、诉前财产保全、诉前证据保全等法律措施。

问题八:在现有的市场竞争机制下,行业企业为什么需要聘请长期的法律顾问?

杨律师: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市场变幻莫测,企业处处面临经营风险。企业不仅要预防市场本身的风险,更要预防法律风险。企业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的最根本目的,就是预防纠纷的发生。常年法律顾问的作用,具体来说,从大的方面看,常年法律顾问可以就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的可行性、风险预测和对策,从法律上加以论证,提供法律依据,为企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法律意见,分担企业决策者的经营压力,降低企业法律风险;分析各种政策、法规及法律环境对企业之利弊,加强企业管理者对国家政策、法规发展形势的了解,以制定将来的经营规划,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确保管理决策的科学、可行,并收到成效。从小的方面看,常年法律顾问可以协助完善企业有关的法律文书,制定规章、制度,建立档案管理,监督各部门依法运作,规范企业组织和行为;协助管理各类合同,确定合同类别,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严密性,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协助企业监督合同、协议的履行,提高履约率,增加经济效益;当企业遇到的民事、经济、刑事或行政纠纷、诉讼和仲裁事务时向企业提供法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