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致良知,知行合一守初心,薪火相传谋复兴

溯本求源致良知,知行合一守初心,薪火相传谋复兴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测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至仁不为恩,至义不为功。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大仁之极,而大勇生焉。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丁俊贵

一、溯本求源致良知

良知者,即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良知是儒家的“道”,良知是道,道是良知,儒家的道,不止宣扬善恶,还有更高深的意义,良知自然也不止于此。

良知是一种细微的,平静的声音,它让少数派坦白。仁者必有勇,诛暴必用武。

良知是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不是天然就呈现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知去行,发掘心中的这种智慧。良知的这种智慧,可以分辨是非,在人生的关键路口,告诉我们正确的抉择,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良知是一个是非之心,大公无私,不偏不倚,说白了,也就是儒家一直强调的中道,而不是简单的善恶。你说君子是好人还是坏人?显然君子不能以好坏来论,君子只是一个坚持中道的人,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良知有善良的成分,但片面地把良知理解成只是善良是有失偏颇的。

有良知的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凡是对真理没有虔诚的热烈的敬意的人,绝对谈不到良心,谈不到崇高的生命,谈不到高尚。

"良知"作为"自知"是不言而喻的,它作为一种内在于个人的意识,归根结底总是要由个人自己去感觉、思考和判断的,因而在这一点上甚至也可以说是不那么重要、无须争辩的,而它是否能够成为"***知"、一个人在道德上的所想、所感、所断,是否能真正与其他人和多数人的所想、所感、所断吻合,一个社会能否凝集起一种道德***识,在伦理学上才是真正至关重要的。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

良知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良知是文明至上的产物。无论权利高低,无论贫穷还是落后,只要没有把内心最深处良知丢掉,那么人生就是幸福满足的。人而无德,生而何益。良知不用花钱买,却可以赢得一切。丧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没有才智更糟。

在这个世界上,良心应该更大于天才。良心比天才更难得。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

良心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应。当一个人的良知退化成畸形的时候,他所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是巨大的;当一个人的良心退化成畸形的时候,他会可怕的沦为泯灭亲情的魔头;假如一个人正在失去良知的时候,他的的人生也正在因此失去灵魂。

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现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造就的,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我们常常不是困惑太多,而是太过自私、太过实用和太过明晰。谁都能判断对错,但是放弃了对和错的评判和应有的坚持,疲惫懈怠容身于现状,主动地成了它的推动者。一万种悲哀,这是最悲哀。

日子一页一页地翻着,转眼,由夏天一下翻到了冬天,衣服由简入繁,鞋子由凉入暖,而意识依旧沉沦。总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适的理由,以辩护自己虚度光阴的无奈性、必要性。不屑求得任何他人的理解,只为了让住在同一个身体里的另一个带有良知的自己摆脱罪恶感,继续消磨。在消磨着时间,亲手剪断自己的生命。究竟生而为人该如何存活呢?始终在寻找答案,没有方向地在消极的世界里折腾着,疲惫着。

虽然不能逃避,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失去自己。扪心自问,如果确定这是不违背良知的,那时的心境,就是坦然自若的,因为暴风雨不是永远持续的,总有一天会过去的。想到了这点,就可以开始新的起航,也不会觉得愧对自己。但是,若那时稍微控制不好心态,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造成痛苦,形成无地自容的局面。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知识分子是世间最容易自我毁灭的物种。当他攀上权贵俯首称臣的时候,他死了; 当他投靠金钱出卖良知的时候,他死了; 当他谄媚民众放逐理性的时候,他死了; 当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时候,他死了; 当他身陷逆境、心怀畏惧而毫无作为的时候,他死了; 当他以为真理在握而绞杀他人反对的意见的时候,他死了。

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著了。良知一旦睡著,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发生。

生命曾经在我们一度漠然的冷视中挣扎,生命又在生命与生命的交融中被唤醒良知。生命的可贵,不仅贵于在世的存在,更在于生命能唤醒人性,让诚贵的生命延续。

难过的时候告诉自己,坏事情总会过去的。生活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要学会好好欣赏每一段路程。

鸟儿有巢,蜘蛛有网,人应该有良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感恩是一份美好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

感恩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愿回报,不懂回报的事情却时有发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年迈的父母可以幸福快乐的安度晚年,给年少的孩子做个榜样,才无愧于生命。

无论人生路上是坎坷,还是一帆风顺,无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都应该懂得回报,都应该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良知是孔子的仁而爱人;孟子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佛教的大慈大悲;是基督教的平等、博爱、仁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对时代的良知;孝敬父母,这是做儿女的义务,这是对自己的良知。

世界在发展,历史在进步。面对这一切应该有勇气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奋发图强用我们的责任与良知给这个时代增添色彩。

有良知的人,可以救危亡于顷刻。旧中国之所以能够危而不亡,正是因为一大批富有良知的人前仆后继,探索出救国救民的道路。

钱,是好东西,用它你可以买到你所想要的东西。钱,又不是好东西,它可以让兄弟反目,让亲人行入陌路,还能让人失去良知。

在金钱,权利地位面前有的人把良知抛在了脑后。金钱对良知说,我就是因为没有你,而筑起了一座座金山。如果有了你,我的金山能筑起来才怪呢?权利地位对良知说,我就是因为没有你,才有了今天的权利地位,如果有了你,我的权利地位怎么保得住? 不禁感叹,到底是什么熏化了他们的良知?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变得竟如此可怕?是贪婪,是诱惑,还是他们的良知早已退化成了畸形?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断的鞭笞着人们。

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

人的良心要求人去帮助一切能够帮助的有生之物,并免于去伤害任何生命;除非人能遵从这种良知,人就不能说是有道德的。

你能欺骗任何相信你的人,但却骗不过自己的良知。

愧疚,可以让我们三省吾身,净化我们的灵魂;一个人多一份愧疚,可以让我们对朋友多一份真诚,少一份虚伪;一个民族多一份愧疚,可以让社会多一分良知,多一分责任,多一分美好。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在我们的经历中,总有那么一些为之愧疚的人,为之愧疚的事。

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个人和企业,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页历史,是一面镜子,擦亮了镜子,你呼唤着理性与良知;一颗沙砾,是一种苦痛,历经了苦痛,你孕育了圆润与晶莹;一道辙印,是一段历史,尘封了历史,你迷蒙着今日和未来。展示出历史,你开发了近林和远山;一片归帆,是一缕乡情,倾注着乡情,你满载着沧桑和希望;一股细流,是一曲欢歌,汇聚了欢歌,你成就为大江与汪洋;一片嫩绿,是一份自然,呼吸着自然,你孕育出果实与丰收;一缕清香,是一份成熟,酝酿了成熟,你展示着高洁和恬淡;一朵飞絮,是一丝希望,放飞了希望,你唤来了柔风和细雨。

二、知行合一守初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仅仅善于问,做知道分子还不够,还应该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在听中思考,在听中辨别,在听中谋划,在听中确定行动。浮躁的生活已使我们在众声喧哗中有时难以辨别真伪,难以获得来自社会实践的真理,难以掌握来自生命丛林的召唤和灵魂深处的吁请。一个人若能听到风舞的华丽旋律,鸟语的生命歌吟,花丛的蓬勃生机,我想,他的心宇是广阔而纯净的。手举一串问号,叩问生活、追问良知,侧耳倾听,胸中就自有千山万壑,脚下一路通途,一路高歌。

“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也不是简单的为善去恶。致良知其实也就是一个追求智慧的过程。

良知绝不只是世人所说的善,而致良知也绝不是世人所说的只是做好事。这都是片面的理解,虽然也不错,但是不能从整体上窥见良知的真面容。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是谓随物而格。

“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天赋的道德理念。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的体现。

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质中的内在修养,专业技术是素质中的质量,惟精惟一是技术学习和做事的质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学。人贵精专,成于勤乐,功于经世致用。

第三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功在不舍:

一曰“知耻”。

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 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

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

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三、薪火相传谋复兴

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

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物格知至,则良知之被推往极致,则为止于至善之效验。

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人可以由虚荣心知道什么是荣耀,可以由良心知道什么是正义。

极端公正和善良的心是不属于庸俗的人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凡事淡点,自己理解就好;遇事莫急,自己做到就好;看事莫扭,理智相处就好;谈论勿燥,兼听则明就好;理性表述,置信操守就好;言论自由,谈吐良知就好;世俗艰难,相互体谅就好;人生苦短,莫留遗憾就好。

旅行比上课重要; 主见比顺从重要; 兴趣比成绩重要; 良知比对错重要; 幸福比金钱重要; 信仰比崇拜重要; 成长比赢输重要; 察己比律人重要。

得失难两全,取舍须三思。你如向往佛门净地,就别留恋人间红尘;你如远离城市喧嚣,就别羡慕灯红酒绿;你如渴望金榜题名,就得经受寒窗之苦;你如崇尚独身主义,就得忍耐孤单之寂。月有阴晴圆缺时;甘蔗没有两头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失无情,取舍有义。你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不可放弃人生追求;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不可不要人格尊严;你可以失去荣华富贵,不可失去人性良知。倘若对不该失去的随意舍弃,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人生的道路上,选择大于努力, 格局决定结局,心态决定一切。种下一个善念,收获一种良知;种下一种良知,收获一种道德;种下一种道德,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