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思路)

政法园里,卧虎藏龙。成绩优异者有之,实践能力强者有之,而徐宏博便是将二者很好地集于一身的典范。他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大学期间平均成绩85分,考试成绩在学院前3名之列……除此之外,他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颇为让人羡慕:大学四年担任班长,同时任院刊《知行》主编,在民事法律诊所学习期间,援助代理两起民事案件……这样的履历使得他的优秀抹上了“传奇”的色彩。不过,采访中,和大家争着端茶倒水的他,让大家更多感受到的是邻家兄长般的亲切、随和、淳厚和朴实。知——“不以成绩论英雄”“不以成绩论英雄。”——这样一句话从徐宏博口中说出,让人有些诧异。成绩优秀如他,却坚信“现今法学教育模式下,成绩好不说明问题”。比起取得好的成绩,他更加看重的是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形成一套自己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体系。不过他相当乐于将自己取得成绩优异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徐宏博的优异成绩并非得益于超乎一般的智慧,或者别具一格的方法,而是归功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累积。在他看来,踏实勤奋便是最好的捷径。在这过程中,他最为重视的是课堂学习。“上课在自己的学习比重中占80%”。“能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东西理解并吸收,考前再加以巩固,取得一个好成绩就很轻松了”。徐宏博尤其提醒那些平时不好好学,总靠考前突击的“突击队员”们:“这样的方式或许偶尔能帮你取得一个不错的分数,但长此以往就靠不住了。”他援引身边一个同学为例:大一时,这位“突击队员”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是法学是个系统的知识体系,由于缺乏基础,这位同学大二、大三、大四的成绩与日俱下。因此,徐宏博反复强调,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相当重要,这也是他在找工作的经历中得出的最深体会。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徐宏博而言,不仅是优异成绩的保障,更是将知识升华为方法和能力的前提。除课堂之外,徜徉书海是他的最爱,图书馆对他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嗜书如他,说起读书颇有一番心得,说起读过的书,更是如数家珍。“往往薄薄的百页便是一个学者毕生研究的精华”,他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等都是对他思维方式和思想形成影响很大的书。根据自己的经验,他建议在大一、大二法学知识所学还较少的情况下,多看通识类书籍。他个人比较偏好散文诗、哲学类书籍以及人物传记,例如他很喜欢的《富兰克林传记》,还有诸如学者讲演类文集等,在徐宏博学习民法的时候,江民先生的《民法演讲文集》就给了他很大助益,尤其让他对于法条的价值、目的、意义上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如今,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他更是深感读书的重要。他感到遗憾的是大三、大四没有系统地看书。徐宏博所谓“系统地看书”就是指对于像《乡土中国》那样的经典好书,应该一遍遍由浅入深研读,反复揣摩。另外,读书笔记让徐宏博深感获益颇多,“做读书笔记就是将书从厚读薄,再由薄读厚的过程”。只是遗憾自己没能坚持下来。在博览群书中,徐宏博领悟到,课堂上、书本上得到的并不意味着就是自己的知识,大家应把“拿来主义”上升到一个高度,即通过归纳总结,完成知识的转化,将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正是这些从书中采撷的思想精粹、得到的点滴感悟,都如同石砾般沉积,铸就成徐宏博知识的基底,构建着他思维的脉络,沉淀为思想的成长。在徐宏博的思想成长史中不得不提的是一本杂志——《南风窗》。徐宏博是在高二时班主任老师的介绍下与《南风窗》结缘的,这段情缘至今已然走过了五年的历程。五年来,《南风窗》他期期必买,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本。每逢放假,他也总会让同学代买。人称“《南风窗》博士”。《南风窗》致力于“做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政经杂志”,徐宏博最为喜欢它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敢说真话”,同时拥有着一批厉害的记者,以他们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别具一格的思考分析以及极佳的文笔一次次给徐宏博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和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影响,力量往往是巨大的。五年的情缘使得《南风窗》成为徐宏博谈论形势政策问题时观点的来源,同时也是他新观点新思路的衍生地。而徐宏博看待事物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是得益于这样一种持久的思想砥砺。“很巧的是,自己的生日和《南风窗》的创刊日刚刚相隔一周”,徐宏博笑着说道,他觉得自己与《南风窗》的缘分是早有渊源。《南风窗》创刊于1985年4月1日。两个同龄的弟兄就这样相逢在最美的花季,相伴走过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成长之路,见证着彼此的渐渐成熟。采访中,徐宏博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与同龄人相比有着更为深刻的思想认识。大家意欲探究他现在的思想机理,想知道在他思想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学者是谁。他只是谦逊地说:“自己真的还是刚刚开始学习,知者甚少,就和大家一样,听过一两个学者的大名,但对他们的观点都没有足够了解,因此不敢妄谈人家对自己的影响。”不过他认为,真正的学者是个学术上的流浪者,“即使是最伟大的学者,也不会有绝对的判断,肯定会有局限性,有缺陷,在否定之后再否定……”这个有着西北汉子朴实与大气的清瘦男孩身上,同样透着不羁的“流浪”气质。行——成长,在生活的大课堂一方面,徐宏博在阅读中进行着思想的跋涉,而另一方面,他在生活的行走中完成着心灵的蜕变。徐宏博大学生活之丰富斑斓,是让人羡慕的。刚进大一的徐宏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一个盲人刚刚恢复视力”,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参与兴趣。在足球队当守门员,他磨破了两条裤子,“收获”了汗水和浑身的伤;进过广播站,做过记者;参加过法律服务中心,做过法律援助;也曾在考研***进会、校学生会……精力旺盛的徐宏博在校园里各个平台上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到了大二,于他而言这是个“审视和反思的过程”,明确方向后,他开始舍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地方。而徐宏博最终选择的,就是日后让他有着刻骨铭心经历的“一片学术绿地”——行政法学院院刊《知行》编辑部。“知行合一”—— 光看刊名,便知道这个地方的精神与他自身的特质相契合。《知行》学刊的宗旨是“为有志读书者创”,刊登师生论文、案例评析、调查报告等。大一下期加入直到大三,其间徐宏博做过编务、责编,最后成为主编。为了《知行》更好地发展,徐宏博倾尽了心力。刊物的内容、经费来源、编辑部的组织管理、团队制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让他绞尽脑汁、牵肠挂肚。每一期从约稿到审稿、从排版校对到发刊,各个环节徐宏博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甚至每到发刊前夕,他就常常睡不着觉。尽管如此,徐宏博还是觉得惭愧,“自己能力有限,没能让《知行》有更好的发展”。谈起《知行》,徐宏博的言谈和表情中都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深情厚意,或许是大家一个局外人难以洞悉的情怀。无论是收获也好,付出也罢,曾经的欢笑与挣扎都化为了一句话:“在《知行》编辑部的日子,是让自己刻骨铭心、一辈子忘不了的经历。”《知行》编辑部团队走出过很多优秀的学子。 “与优秀的人交流,经常会在思想的碰撞之中擦出火花”,徐宏博说,虽然大家经常会为了工作上的事而争论不休,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终成为相互理解、支持和鼓励的挚友。学刊工作之外,徐宏博还担任了四年班长。他一直秉着真心实意为班里切实地做事,还经常帮老师做学院的一些工作。日久见人心,徐宏博诚心的付出也换来了老师们的赞赏和同学们真心的支持。读万卷书,更在实践的征程行万里路。徐宏博大三时在法律诊所的学习对他实践方面有很大影响。其中还有个小插曲——法律诊所的报名徐宏博原本已经错过,他以旁听者的身份进入课堂后,老师以不符合制度向他表示婉拒,然而执着如他,顶着压力一直坚持,直到戏剧性的转折出现,诊所一名同学因故退出,他终于得偿所愿。在诊所学习期间,他和搭档合作带了两个案子,都顺利结案,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十万余元,也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司法实务经验。未来——生活在远方,前路在脚下对于未来,他是这样设想自己的法律人生——先做检察官,积累一定经验后做一名律师,而后成为一名法官——在他的眼中,法官是触摸上帝神袍的人,只有积累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法律经验者才可担当。随后再找到一尺讲堂,授课、写书……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如今的徐宏博,以笔试、面试综合成绩名列全陕西省法检第一的实力,顺利进入宝鸡市金台区检察院,开始践行他的人生蓝图。他原本也打算过本科毕业后继续考研深造的,可是,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子,他毅然选择了就业,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为年迈的父母分担家庭的重担。同时,他也很想早日在实践部门的工作中近距离接触真实案件,感受中国法治进程。现在,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徐宏博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认为做事永远适用的道理便是,在做一件事时别想太多,只要葆有一颗平常心,踏实地走,认真地做,坚持走好脚下的路,有一天也许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走在了前面。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