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氨西林的副反应案例

肌内注射匹氨西林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男性,24岁。因咽痛、高热3天就诊。查体:体温39℃,急性热病容,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4.0×109/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6。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有青霉素过敏史,故用匹氨西林8万单位,肌内注射,1日2次。当首次注射完后行至注射室门口突然倒地,意识不清,血压8/5kPa,心率120次/分。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mg、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同时氧气吸入。经抢救30分钟后,意识恢复,血压12/8kPa,心率90次/分。诊断为匹氨西林速发型过敏性休克、经治疗后痊愈。

讨论近年来,匹氨西林在临床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对其不良反应不断有新的认识,过去更多地注意其对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的损害,以及引起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断。但近一时期使用本药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也有报道。

过敏反应有多种表现形式,大致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本例属于速发型过敏反应,即IgE抗体参与的低分子量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此类反应一般为接触过敏物质后几分钟内发生,首先造成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介质,还涉及某些非免疫学化学介质的释放,可引起皮肤、呼吸道、循环、消化道和血液系统的过敏反应。

反应的严重程度从自限性的窘迫状态、全身荨麻疹,到过敏性休克乃致猝死。能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主要物质有:①异体蛋白类,如生物毒液、花粉、食物、血液制品和疫苗。②低分子物质,如抗生素类中的青霉素、头孢霉素、四环素类、二性霉素B、呋喃妥英类、氨基糖苷类和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③多糖类,多存在于细菌和各种生物体液中及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匹氨西林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另外应提醒医务工作者,某些激素(属异体蛋白)如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垂体后叶素、甲状旁腺激素,酶类(青霉素酶、胰蛋白酶),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1、叶酸)也可发生过敏反应。还有肝素、右旋糖酐类、碘造影剂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也较常见。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反复接触抗原后,体内产生IgE抗体,附着在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表面,一旦和抗原结合,则引起一系列生化反应,激活并分泌各种生化物质,如组胺、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并激活血小板、嗜酸细胞的某些因子。造成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血小板凝聚和脱粒,激发反应部位的炎症细胞,从而产生过敏的各种表现。

在使用匹氨西林的过程中,要重视过敏反应问题。首先应详细询问有无匹氨西林及其他药物过敏史,有多种药物过敏者,应慎重应用。并做好处理过敏反应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