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岗位将分13级

本市教育部所属各高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教授评级定岗工作,“教授”将分成七个不同级别。根据人事部、教育部去年下发的高校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整个高校教师岗位将分成13级,不同级别的教师享受不同待遇。

 “教授”被分成七个不同级别

 根据新规定,高等学校正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教授一级岗位、教授二级岗位、教授三级岗位、教授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副教授一级岗位、副教授二级岗位、副教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讲师一级岗位、讲师二级岗位、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助教一级岗位、助教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为员级。各岗位内部不同级别有严格的比例限制。

 一、二级教授的评定需要报教育部审批。其中,一级教授的名额限制严格,可能只有院士才够资格。聘任标准是任现职以来做过的项目、发表的论文、科研及教学获奖等。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首次进行教授评级。原先职称一样的教授就能享受同等待遇,与做过的项目、发表的论文、科研及教学获奖等无直接关联。同样职称的教授即使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贡献不一样,也没有办法在收入等方面体现差距。根据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的相关新规定,教授要按照成就评定不同的级别、享受不同的待遇。

 鼓励研究和教学相合作

 高等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类。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新规定建议各校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在教师岗位中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类岗位。

 以往,科研成果是教师“晋升”的最关键标准。但大多数老师不能同时兼顾教学和科研。很多情况下,不得以牺牲学生为代价。但大学不仅是科研的重要基地,更担负着育人的历史使命。两者都应该受到鼓励尊重。业内人士认为,新规定对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分类管理,可以让搞科研的教师和搞教育的教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让学生成为受益者。

 评级标准制定引发争议

 根据新评级办法,资历、头衔、工龄占了的比重。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此外,2000年以后评上的教授,一般只能申请四级教授。除非是院士或者长江学者可以另当别论。

 但本市一位高等教育专家认为,这对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有失公平。他举例说,高校学院院长,往往因行政头衔之便而担任教育部某个学科委员会的委员。而按照新规定,这个委员身份,又能帮助他评上二级教授。结果可能是“官大学问就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高校教师对于分级的必要性持肯定态度,但认为理工文管医等***用一个标准,在许多方面尚显粗略。分级标准也太过刻板,可能排除了诸多能够体现思想自由和创新可能但短期内没有显著成果的科研学术活动。

 据了解,目前上海市各部属院校已经在进行教授的定岗评级,各高校组织了评审小组,专门进行岗位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