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是什么意思

立案是一个法律术语,相关规定如下:

1、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它行政执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2、司法机关对犯罪案件或民事纠纷审查后,决定列为诉讼案件进行侦查或审理的诉讼活动,是诉讼活动的开始阶段。

立案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1、要立案追究的,必须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

2、立案应当而且只能对犯罪行为进行。如果不是犯罪的行为,就不能立案;

3、由于立案是追究犯罪的开始,此时所说的有犯罪事实,仅是指发现有某种危害社会而又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发生;

4、至于整个犯罪的过程、犯罪的具体情节、犯罪人是谁等,并不要求在立案时就全部弄清楚;

5、要有一定的事实材料证明犯罪事实确已发生。包括犯罪行为已经实施、正在实施和预备犯罪。

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什么

1、依法应当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当有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时,才有必要而且应当立案;

2、虽有犯罪事实发生,但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相关法律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3、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均不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

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和处理立案的条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