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征地补偿新标准是什么?

征地补偿 是指因国家或社会等公***利益的需要,国家公权力对土地进行强制性的征收,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土地补偿的行为,从补偿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此行为是合法的,并且公民有义务在为公***利益的需要时,允许国家 征地 ,并进行配合。泰州市征地补偿新标准已出台,具体内容如下。 据江苏省人民政府以苏国土资地函[2007] 0130号批准的泰州市2007年度第4批次城市建设用地《征收土地方案》,泰州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开发区管委会、国土分局、国土所,对被征地村(组)征地补偿登记的复核,拟定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8条和《中华人民***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现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内容和有关事项,泰州市征地补偿新标准,公告如下: 一、 土地补偿安置标准 : 1、 土地补偿标准:24万元/公顷。 2、 安置补助费标准:1.8万元/人。 二、 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 根据实有附着物按市政府23号令规定的标准补偿。 三、 青苗补偿标准 2.4万元/公顷 四、泰州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加强对征地补偿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和国 农村土地承包法 》、《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办法》等法律、 法规 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为国有后,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理补偿,并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被征地农民,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为国有后,从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产生的需要建立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员。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征地补偿和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适用本办法。 城市规划区内,本办法试行前人均耕地不足0.1亩的村组,经依法批准撤销后,原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按规定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适用本办法。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以及铁路、公路、水运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征地的补偿标准和安置办法,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由市、各市(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负责抓好落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征地补偿方案的制定、报批和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解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具体负责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并设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经办机构;财政部门负责设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户及该资金的筹集、拨付;监察部门负责征地安置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监督及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审计部门负责对征地安置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费用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农工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公安部门负责被征地农民名单审核。 被征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积极配合,协助做好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有关具体事项。 第五条 土地征用时,下列人员可纳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统计: (一)户口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农村 土地承包经营权 并承担相应义务的常住人员; (二)入学、入伍前符合第(一)项规定条件的在校大中专学生、现役义务兵及一、二级士官; (三)判刑、劳教前符合第(一)项规定条件的服刑、劳教人员; (四)父母一方符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条件、本人户口在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未成年人; (五)户籍虽然发生变化,但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未发生变化的人员。 第六条土地征用时,下列人员不得纳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统计: (一)历次征用土地中已安置(含货币安置)或撤组改居的人员; (二)户口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 (三)户口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有关部门按国家规定办理离 退休 、退职领取社会 养老保险 金的人员; (四)因其他原因将户口迁入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寄住人口、暂住人员; (五)另有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七条 建立台帐管理制度。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范围内的农用地应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耕地数量变化台帐,并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的台帐;公安部门建立征地后居民台帐,并做好相关户籍管理工作。 第八条根据江苏省 征地补偿标准 地区分类,泰州市区(以下简称市区)为二类地区,兴化、姜堰、泰兴、靖江四市(以下简称四市)为三类地区。 第二章征地补偿 第九条依法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给予补偿。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用地单位必须在征用土地手续报批前,将所有征用土地补偿安置费用全额缴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按照下列标准确定: (一)土地补偿费,以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倍数计算。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最低标准为:市区为1600元/亩,四市为1400元/亩;城市规划区内常年(连续三年以上)蔬菜地平均年产值最低标准为1900元/亩。 1、征用耕地(含粮田、蔬菜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 2、征用精养鱼池的,按其邻近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0-12倍计算;征用其他养殖水面的,按其邻近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8倍计算; 3、征用果园或其他经济林地的,按其邻近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0-12倍计算; 4、征用其他农用地的,按其邻近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8-10倍计算; 5、征用未利用地的,按其邻近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5倍计算; 6、征用集体所有的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按其邻近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8-10倍计算。 (二)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人数计算。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人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个需要安置人员的安置补助费最低标准为:市区为18000元,四市为13000元。征用养殖水面、果园等其他农用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邻近耕地的土地补偿费标准的70%计算。征用未利用地和农民集体所有非农业建设用地的,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三)青苗补偿费,一般以被征用土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50%计算。一年生农作物按全年年产值计算,能收获的不予补偿或适当补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预告之日起,突击抢种抢栽的作物不予补偿。 (四)附着物补偿费按《泰州市实施<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办法》规定的标准予以补偿。 第十一条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后,市、各市(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不低于70%的土地补偿费和全部安置补助费作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将其余的土地补偿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支付给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 征地的各项补偿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三个月内全额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足额到位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告。 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没有足额到位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权拒绝交地; 征地补偿费 用足额到位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拖延交地。 第十二条 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纳入 公积金 管理,必须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和公益性事业,以及解决历史遗留的被征地农民的生活问题,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三条 征用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安置补助费标准,市及各市人民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物价水平等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各市人民政府将调整情况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实施。 第三章基本生活保障 第十四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来源包括: (一)不低于70%的土地补偿费和全部安置补助费; (二)市、市(县)人民政府从新征用建设用地的 土地出让金 等土地有偿收益中列支的部分,提取标准按新征用建设用地面积计算,市区为每亩不低于10000元,四市为每亩不低于9000元; (三)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利息及其增值收入部分; (四)其他可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资金。 对于公***设施、公益事业等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的,应当由建设用地单位按照前款第(二)项规定的标准缴纳基本生活保障资金。 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不足支付的,由同级财政负责解决。 第十五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户由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帐户组成。 个人帐户由不低于70%的土地补偿费和全部安置补助费组成。 社会统筹帐户由政府出资和其他可用于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的资金组成,主要用于补充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资金缺口。市、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在新征用建设用地的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入库后三个月内,将政府出资部分足额转入社会统筹帐户,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第十六条 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截留、转借,除购买国债外,不得擅自将资金用于其他投资,确保资金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 第十七条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为界限,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划分为下列四个年龄段: 第一年龄段为16周岁以下; 第二年龄段为女性16周岁以上至45周岁、男性16周岁以上至50周岁; 第三年龄段为女性45周岁以上至55周岁,男性50周岁以上至60周岁; 第四年龄段为女性55周岁以上,男性60周岁以上。 前款所称“以上”均包含本数。 第十八条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四个年龄段的比例应当与征地前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年龄段人员的比例相当。 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名单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半数以上成员同意提出,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核,由各市(区)农工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公安部门审定。审定后,应当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进行公示。 第十九条第一年龄段人员一次性领取生活补助费,市区为每人不低于5000元,四市为每人不低于4000元。该年龄段人员不再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 第二十条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根据不同年龄段,实行不同的保障标准: (一)第二年龄段人员,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交付土地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就业培训期生活补助费,市区每人每月不低于140元,四市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期限2年;到达养老年龄按月领取 养老金 。 (二)第三年龄段人员,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交付土地的次月起,至到达养老年龄止,按月领取生活补助费,市区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四市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到达养老年龄按月领取养老金。 (三)第四年龄段人员,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交付土地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市区每人每月不低于170元,四市每人每月不低于140元。 第二十一条 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生活补助费和养老金标准,根据全市经济水平需要调整时,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市财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按照国家规定,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及其增值部分以及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员领取的养老金、生活补助费免征税费。 第二十三条 实行基本生活保障人员迁出户籍所在地时,可将其保障关系及其个人帐户中本息余额转到迁入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无法转移的,可将其个人帐户本息金额一次结清给本人,同时终止其基本生活保障关系。被保障人员死亡的,其个人帐户中的本息余额一次结清给其合法 继承人 。 第二十四条 被征地农民已就业,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终止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可以一次性领取个人帐户资金余额,也可以用来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折算缴费年限。 第二十五条 16周岁以上的被征地农民,对参加基本生活保障有选择权。不愿意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以户为单位写出申请,经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并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不愿意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协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可以领取个人应得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被征地农民不愿意参加基本生活保障且不愿意领取补偿安置费,要求调整承包耕地的,有条件的地方,以户为单位写出申请,经该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后可以进行调整,其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在该村民小组成员中进行分配。 第二十六条 征地后人均耕地不足0.1亩、符合撤组转居条件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各市人民政府批准(各区人民政府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无地村民小组建制。撤组后剩余 集体土地 全部转为国有土地,撤组后原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和撤组剩余土地处置的收益主要用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生产、生活安置和社会保障。 第二十七条 各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被征地农民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就业前的技能培训,为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创造条件,所需资金可以从社会统筹帐户中列支。 第二十八条对本办法实施之前的被征地农民,各市(区)可根据本地征地补偿实际情况,结合本办法精神,逐步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生活补助、保障制度。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被征地单位或有关部门谎报有关数据,在征地过程中弄虚作假、冒名顶替、冒领征地补偿费用,以及截留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对截留、侵占、挪用征地补偿安置费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国家工作人员在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建设用地单位和个人擅自进行征地补偿安置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依法给予处罚。 第三十三条 阻挠和破坏征地工作,妨碍土地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和国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各市(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试行。 在征地补偿的过程中,公民有觉得行政机关在征收中程序不当或其他违反法律的职务行为都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 诉讼 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千万不要极端的进行威胁等害己的方式来维权等反而对自己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