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北伐契丹时,若潘美站出来主持公道杨业还会死吗?

雍熙三年,宋太宗决定再次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是最后北伐失败,名将杨业在陈家谷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在这场战争中,如果潘美能站出来主持公道,驳回监军王侁的建议,那杨业还会死吗?

答案是:杨业还是要死。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01

监军权力大,肚量小

宋朝时,为了限制武将的权力,防止武将带兵叛乱,皇帝都要在军队当中安排监军。监军相当于皇帝特使,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力。

监军在军队当中的地位虽说和主帅平级,但监军有便宜行事权,可以随时处置任何人,包括主帅。但没人可以限制监军,因此监军在军队当中的权力很大。

当时潘美、杨业军中的监军王侁,是个不懂军事、肚量又小、喜欢进谗言的奸臣。他完全看不清楚战场局势,只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妨碍了主帅的正常指挥。他执意让杨业带兵和契丹正面交战,之后又擅自离开陈家谷,导致了杨业兵败被俘,最后绝食而死。

如果杨业当时不听从他的命令,根据自己的想法以撤离百姓为主,那他可能不会战死。但是以王侁的为人,得罪了他,事后肯定会伺机报复。

要不就是向皇帝进谗言,处死杨业;要不就是在军中,不向上面通报,就随便找个罪名把杨业就地处决。与这两种结果相比,可能战死,才是一个武将最好的归宿。

02

主帅的自私,嫉贤妒能

在监军王侁提出让杨业和契丹正面交战时,主帅潘美一言不发。当王侁用话激杨业时,潘美还是一言不发。当杨业临走前提出,让潘美在陈家谷接应时,潘美勉强答应了,但最后还是没按约定接应杨业。

从以上可以看出,主帅潘美起码有两个特点,一是自私,二是妒忌。

先说自私。潘美是什么人,从北宋开国以来,就一直南征北战,打过的仗不在少数。他明明知道监军的决策是错误的,为什么会保持一言不发?很大程度上,他是怕为了杨业说话而得罪监军,对自己不利。

所以,他宁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了杨业,牺牲了数万将士的生命,牺牲了国家的利益,这足以看出潘美的自私。

再说妒忌。潘美明明知道撤离陈家谷之后,杨业会面临什么,但他还是撤走了。对于监军的种种行为,他也不提出阻拦,而是看着杨业去赴死。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杨业的军事才能超过了他,他产生了妒忌之心。

所以,即使杨业在这场战争中侥幸活了下来,潘美和监军王侁也会处处针对杨业,杨业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03

皇帝的猜疑、不信任

杨业是北汉的将领,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宋朝作对。北汉灭亡后,北汉的国主都投降了,可是杨业还是不降。后来还是北汉国主亲自出来劝降,杨业才投降了大宋。

以杨业的军事才能,做个主帅绰绰有余,为什么始终是个副将呢?答案很简单,宋太宗不信任他。北汉几十年和契丹交好,如果杨业当了主帅,难保他不会临阵倒戈,投降契丹。

其实宋太宗不信任杨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说,宋太宗就从没有信任过他,只是拉拢他,为自己所用。

所以,就算杨业不在雍熙北伐时战死,他迟早也会死于皇帝的猜疑。试想一下,历史上哪个被皇帝猜疑的大臣有好下场?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就算杨业不在北伐契丹时战死,侥幸活下来的他也难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