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会计一职,那古代算账的叫什么呢?

古代官方会计称呼叫做账房先生。

历史起源

大禹为公益事业构建了最早的国家税赋制度,有了税赋制度自然就有了会计审计工作,在绍兴的会稽山大禹集合全国的诸侯,召开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会计审计工作大会,创立了会计审计制度。商朝的甲骨文中也有关于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

到了西周时代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方法。

在西汉还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以后各朝代都设有官吏管理钱粮、赋税和财物的收支。

宋代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

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帐”,之后,又产生了“四脚账”(也称“天地合账”)。

扩展资料

会计专用术语逐渐形成

春秋以至秦汉时期,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会计相关法典—《法经》 ;会计凭证—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记账方法—以“入 - 出 = 余”作为结算基本公式的“三柱结算法”;会计报告——“上计簿”等会计专业术语先后出现。

结算方法

1、“四柱结算法”

唐代中后期,创立了“四柱结算法”。即,是旧管(上期结余)+ 新收(本期收入)= 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本期在宋代建立了我国会计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政府会计组织——“三司会计司”,总核天下财赋收入,结存)。通过这种结算法总结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

2、“龙门账法”

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记账法—“龙门账法”。这是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其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全部收入)、缴(全部支出)、存(资产包括债权)、该(负债包括业主投资)四大类,该十进=存十缴,或进一缴=存一该。也就是说,结帐时“进”大于“缴”或“存”于“该”即为赢利。

3、“彩项结册”和“存除结册”

“彩项结册” 类似现在的损益表;“存除结册”类似今天的资产负债表,“彩项结册”表的格式是上方( 来方) 分项列示本期发生的全部收入,下方( 去方) 分项列示本期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及利润( 红利) 。红利 = 上方(来方)合计 - 下方(去方)合计。

“存除结册”表的格式,上方称为天方,下方称为地方。上方(天方)分项列示资本、负债和红利( 从“彩项结册”转来的本起红利) 。下方(地方)所列示的是各项资产、债权及亏损(从“彩项结册”转来的亏损)。此表如果上方(天方)合计数与下方( 地方)合计数相等,称为“天地符合”,也称“天地合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