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说文人误国有这么回事吗?
并未有人明确说过这句话,但从历史上看确实是有这个意思的。文人误国,从明史来看确实有那么点意思,从朱棣之后,言官当道,上至皇帝,下至囚犯,上至国家生死存亡,下至鸡毛琐事,皆能喷个狗血淋头;其次言官结党营私也不在少数。当然也不是一棒子打死,譬如于谦。
有宋一代善待文人,太祖皇帝教后世子孙刑不上大夫,更是留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簇,书中自有千钟粟!
据《宋史·苏颂传》记载,北宋熙宁二年,金州知州张仲宣因贪赃枉法而被判死刑,司法官对其处以脊杖刑和黥刑,然后发配海岛。审刑院知院事苏颂听闻此案后,向宋神宗上奏说,古代刑不上大夫,张仲宣官居五品,如果对其处以黥刑,并令其与徒隶为伍,即使他这个人不值得怜悯,但仍然处罚过重,因为这使大夫的名誉受到了污辱。
宋神宗认为有道理,于是免除了张仲宣的杖刑和黥刑,将其流放贺州。此后针对官吏不适用杖黥法,成为宋朝固定的法律制度。这是对“刑不上大夫”原则的具体制度化。
可是,北宋末年,靖康之耻真的只能怪宋钦宗、宋徽宗两位皇帝,当宋徽宗突破文官设置的重重阻碍清查京城守卫,发现号称八十万禁军却只有三五万人,还有一半是老弱病残当作何感想。自杯酒释兵权后,汉人王朝最后一个尚武王朝唐王朝完全终结了。
官本位是古代官制文化的核心。官员不仅拥有权力,还拥有财富、声誉和各种特权;做官首先是一种身份等级,其次才是一种职业。从观念形态来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传统文化基本的价值取向,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亦可引申为“唯有做官高”。这主要是因为做官有种种好处。
首先,在古代社会分层体系中,元代人分十等,官居第一,即“官”代表较高的社会地位。其次,升官与发财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
官职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官员除了有正常的俸禄之外,还有占田荫客、不纳赋税、不服劳役、年节赏赐、陋规津贴等各种好处。再次,法律还赋予了官员种种特权。王公贵族即使犯罪,亦有“八议”或“官当”制度,即可免于或从轻处罚。
文官的选拔,早期靠举孝廉,后期靠科举,选出的都是文人里的精华,也就是能代表整个文人集体的人物。本来按理说,他们与血雨腥风的战场根本不沾边,但越到后期,文人越发激进,变得跟吃了枪药似得,只要一旦表示要求和,马上就攻击那些人“卖国”、“无耻”,然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把他们给批斗一把。
国家被这些家伙绑架以后,越开越远,最后只能是翻车一途,所以明朝最后惨遭建奴屠戮;清朝在庚子国乱以后再也恢复不了元气,也失去了人民的认同,最后孙文和袁世凯联手埋葬了它。
其实早年的文人并不这样,早年在秦汉时代,武官完全是纯武人集团组成,文武个集团互不从属,也没什么交集,彼此独立。文人要谈战争,只能把自己变成武人,就像东汉的班超,已开始准备以文化成就自己,后来觉得不实际,也没意思,就投笔从戎,替东汉镇守西域。文武两班总体上虽称不上和睦***处,却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由于早在唐末,传统的军事制度“府兵之制”崩溃,以及唐末、五代十国时代武人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皇帝认为这出在武人集团自成体系的原因,出于制衡武人的考虑,皇帝把后勤支持、装备调拨、物资管理以及军事决策的权利划给了文官,这样一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武人变成文官的附属和附庸,这一点在明朝发挥到极致。
有时候高品级的武官,反而必须向低品级的文官行礼,比如万历名将戚继光对首辅张居正的信里就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虽说戚继光的确官职不如张居正高,但也不至于变成“门下走狗”这个程度,武官对文官的从属,由此可见一斑。
但这种安排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文人把持了军事,就导致武人在外处处掣肘,在文人们看来,“名节”永远比“成败”更重要,对“名节”的追求近乎变态,以至于不顾胜负,这就导致国家一次次被他们坑得很惨。
比如邓艾偷渡阴平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优势兵力据城阻挡,此时如果诸葛瞻像司马懿当年那样闭门不出,凭着邓艾那点兵力还能奈何诸葛瞻。可叹诸葛瞻仅仅为了争一口气,就中了邓艾的激将法,不顾国家前途出战,最后战死军中,还把蜀国最后一点老底拼掉了。
他是忠诚,但这种实际是赌上了国家前途来成就他一人名节的鲁莽忠诚,实在让人难以认同。
扩展资料中国古代都是由文人治国,而那些技术人员都是最低价的匠人,文人是最高等的,然后是农民,然后才是匠人,商人是最低等的。所有的新技术出现,所有的商人在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力的时候,在那些狗屁文人眼里,永远都是奇技淫巧不值一提。
古代知识分子的总体形象通常是一副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弱不禁风的模样,更代表不识愁滋味,只会吟风弄月的游手好闲和“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世事不通,除了对其社会地位、学识水准的有些仰慕之外,在世人眼中,“百无一用是书生”。
文人可能有骨气,可能有大志,但是他们从来看不起技术的发展,在这样的文人集团的带领下,中国那些心灵手巧的“匠人”永远出不了头。
文人误国,不是说文人无大志,不是说文人无骨气,而是文人永远不重视技术的发展,不提倡科技的进步,甚至他们会阻挠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他们空有想法,却不知道怎么去实现,这就是文人误国的根本。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误国
百度百科-刑不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