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重来,你会选李白?还是苏轼?
李荣浩有首歌,歌词是: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但我觉得这个要看在什么范围内选择,如果是李白和杜甫中选择,我肯定选李白。但如果是在李白和苏轼中选择,我要选苏轼。 李白和苏轼分别代表了中国文学在诗和词的巅峰,同时也是唐代和宋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人物。在后人心中,一位诗仙,一位词仙,他们都是无法企及的高度和不可逾越的存在。但相较于李白,苏轼更多了几分真实,几分烟火气。如果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李白就像活在天上的神仙,普通人是很难碰到的,这多多少少便跟我们有了一点距离;而苏轼则像是和我们活在同一世界的人,走在路上,遇到的边淋雨边高歌的赶路人可能是苏轼,太阳底下敲开你的家门讨口水喝的知府大人可能是苏轼。 但他们两个身上确乎有着一些***通的点。关于李白,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有一个很适当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喜欢喝酒,随身就带着一把剑和一壶酒,拔出宝剑四下环顾内心茫然,咕…咕…,且饮上两口老酒,然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李白可以说成也是酒,败也是酒。 当年42岁的李白只身来到京城长安,除了空有一身才气,身无长物。虽说 *** ,但也需得一遇风云才能变化成龙。韩愈就曾感慨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李白也是极幸运的,不仅有机会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又是当朝秘书监贺知章一起喝酒,而且得到了贺知章的热情奖掖: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李白自此便有了‘’谪仙人‘’和‘’诗仙‘’的美名。此时贺知章已是84岁的老头儿。两个人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最著名的忘年交。 同时贺知章极力向唐玄宗举荐李白,而唐玄宗也唐玄宗也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便在金銮店上召见了李白,当场让李白作诗助兴,并封李白为翰林供奉,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按理来说李白总算从一介草民成为了正式的公务员。他应该好好为自己的人生谋划,最起码应该先侍奉好自己的老大唐玄宗。但是李白并不只想当个供皇上娱乐的御用文人,他有着更高的志向。他所期待的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于是他开始消极抵触,终日纵酒。面对玄宗的诏令也敢「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玄宗开始疏远他,杨国忠、高力士等权贵争相谗谤,就连《清平调》这样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歌颂唐玄宗杨贵妃的诗句都被他们拿来做文章,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唐玄宗信了。得罪了皇帝的下场肯定是要被贬谪或炒鱿鱼的,李白就被「 ”赐金发还”了。 赐金发还途中,李白遇到了杜甫,两人一见如故,就这样,小李白十一岁的杜甫成了他的迷弟,两人同游祖国大好山河,醉眠秋***被,携手日同行。后来遇到了另一位诗人高适,于是三个人一起采仙草、访仙人、炼仙丹……三人虽各有大志,但理想相同。所以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深深担忧。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赐金放还八年后,此时李白已经是五十一岁老者,头发已经斑白,往日的轻狂在额头留下道道深痕。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宴饮,纵情放歌。在酒精的作用下,李白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忘掉了这几十年间的悲喜离合,抛开俗世的纷纷扰扰,唱出了千古名篇《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至此,一首《将进酒》不仅宣告了壮心不已的李白进入暮年,更是将唐诗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但狂欢过后,杯盘狼藉,繁华落幕,只有一个垂垂老者而已。李白是何其狂傲的一个人,但期望越高,摔下来就越痛。真的能与尔同消万古愁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到了暮年,却一事无成,此时的李白只有「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人们提到李白,都说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什么是浪漫?浪漫就是想常人之不敢想,说常人之不敢说,做常人之不敢做。飘逸出世,超脱如仙。而另一方面,浪漫多少就意味着不切实际,意味着无法实现的悲剧。 纵观李白一生,曾为公主座上宾,曾与宰相同醉酒,曾叫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曾写下无数惊世名篇。但仕途坎坷之下,李白终身所写所做的无非都是谄媚于达官,愉情于仕宦,即使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他不得开心颜。他的一生,真正为百姓做的有多少?真真切切为黎民百姓做的有多少? 李白的一生是「 ”围绕自我”的一生,是不切实际的一生。纵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老来面对荀媪的一碗雕胡饭,他惭愧到三谢不能餐。 虽然都喜欢饮酒,但苏轼喝醉酒只是画画啊写写诗,不会口出狂言,得罪权贵。而且苏轼的酒量也没有李白好,用今天的话说李白的酒量属于青岛不倒他不倒,雪花不飘他不飘;而苏轼则属于三杯就倒。因此据说当时很多人想要得到苏轼的墨宝,就在他经过的路旁放上美酒,然后摆好笔墨,等他三两杯下肚,便开始提笔或画画或赋诗,反正一副墨宝是有了。 苏轼与李白最大的不同是,苏轼的一生是围绕百姓的一生。苏轼的一生是不断与挫折磨难相抗争、相包容的一生。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当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与李白相比,苏轼一出生可以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这之前,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一大批锐意求新的文化贤哲,经过艰苦探索与努力,总结历史,清除路障,已初步确定了宋代文学的基本走向。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轼有多少捷径可走。 童年时代的苏轼在读到《汉书·范滂传》时便立志要做一个范滂那样的人,要做一个为了理想不惜以死相争的时代巨人。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进京参加当年的科考。虽然阴差阳错未能成为状元,但是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就连宋仁宗也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咱们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这两人便是苏轼和苏辙,苏辙仅19岁,此时苏轼22岁。 苏轼一生所到之处,都极力解决当地民生问题,始终以「 ”为百姓谋福利为己任”。赢得了百姓的热情拥戴,德泽雅韵誉满天下。 嘉祐六年十一月,苏轼怀着致君尧舜的理想赴任凤翔府签判。自此,苏轼开了他的仕途,开始了他为百姓操劳奔波的一生。从这一点来看,苏轼是要比李白幸运得多,但同样不幸的是,奸臣当道,仕途异常坎坷。 苏轼抵达凤翔任所,便开始开展工作,调查民生,革除弊政,极力辅佐凤翔知府宋选。习于奢华而不能安于贫贱,只想做大事而不屑做小事。这是当时的通病,也是天下不治的原因。苏轼清醒的认识到这点,只有去除不屑之心,从百姓身边的小事做起,解决了最基本的问题,天下才有可能达到大治。所以签判虽然只是一个八品小官,但苏轼竭尽所能为百姓谋福祉。 十年后的公元1071年,苏轼迁任杭州通判。一方面他情不自禁陶醉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中。西湖的美也在苏轼的笔下得到了最完美最传神的描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另一方面,他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百姓造福。积极解决百姓饮水困难的问题。同时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做到视若无睹,听而不闻。作为诗人,他拿起了手中的笔。他痛恨那些身居高位却对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的官僚贵族: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他同情人民的苦难: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面对贫苦老百姓无力购买食盐,常常吃不到盐,他和泪写道: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些关注农民贫苦,反应民生现状的诗句,后来竟然被奸佞小人拿来寻章摘句,妄加分析。借机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但说到妄自尊大,谁比得了李白。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此刻正在湖州的苏轼,怎么也没想到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尤其是李定罗列了苏轼的四大罪证,皆言该杀。最终也是李定的这篇文章让神宗大怒,下令将苏轼交御史台审问。 御史台周围遍植柏树,常年乌鸦栖息于上,所以御史台又称为乌台。于是震惊北宋的乌台诗案就这样发生了。顷刻之间,拉一太守(苏轼),如驱犬鸡。八月十八日苏轼入狱,乌台诗案中,苏轼在精神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 *** 和折磨。 幸得太后庇佑,又有退隐金陵的王安石上书求情: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于是十二月二十八日,作出终审判决,苏轼被贬黄州。这一贬不要紧,这一贬直接改写了整个宋代文学史,这一贬贬出了千古词仙苏东坡。这一贬中国历史上不知多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一贬,「 ”赤壁三绝”横亘千古,睥睨中华。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一贬谪,让苏轼清醒的认识到官场的黑暗,也更加洞悉了底层百姓的苦难,于是也结交了更多底层社会的朋友。苏轼曾说他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每与人交谈,无论亲疏,无不吐之以肺腑之言。虽然这种性格导致他一生屡遭贬谪,历尽风波。但也正是他这种心灵本质,成就了他的文品与人品,使得他与他的作品拥有永不衰退的魅力。也使得无数朋友和社会名士向他靠拢。 除了他的弟弟苏辙,还有「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算上陈师道、李廌则是苏门六学士。还有我们熟知的诗僧佛印,以及他的侍妾王朝云等。与李白相比,苏轼的知己朋友明显是要更多的。 人常说苏轼和苏东坡不是一个人,与其说黄州是苏轼的转折点,不如说苏东坡才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较于李白的飘逸出尘,我更欣赏苏轼的超然洒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固然令人心潮澎湃,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日子更令我向往;相较于九天之上的太白星精,我更喜欢生活中就能遇到的路人甲乙丙丁。这个路人也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但一定不会是天上的谪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