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伟大在哪里?

看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认识佛教你就清楚了

第一 我确信佛法为救治今日社会所必需

今日社会,无论中外,都遭受到一股物欲洪流的冲击,人在高度科学发明与物质享受中迷失了自己,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根本地被动摇了,于是国际间有毁灭人类的核子武器大竞赛;有似厉鬼、如野兽的披头、嬉皮;有贪官污吏;有奸杀枪夺。人人争名夺利,个个昏头胀脑,人们不知道自己在何处,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表面上豪饮狂欢,内心却空虚苦闷。

于是夜阑人静的时候;理智稍为清醒的时候,有些人会怀疑地自问:‘人生是为何而来?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活的目的又在那里呢?’

更有些人会对社会秩序的瘫痪,道德的破产,人性的堕落而感到忧心如焚。人类如果不找出自救之道,便只有自我毁灭一途。

而自救之道,在什么地方呢?‘解铃还是系铃人。’在人类自己本身呀!

只有透过人类理性的觉醒,才能够重整道德,重建秩序,人类的未来才有幸福的曙光。

我确信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的遗教,对于今日的世道人心,正有补偏救弊,对症下药之效。

佛法的广大无边,平等圆融,通上彻下是最有用的。它提出的药方是:人人要平心静虑,快乐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唯有透过静思熟虑,少欲知足,舍己为人,自己才能快乐,一切苦恼才会熄灭。

不是吗?先要风平浪静,水波方才不兴;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镜,能够映照山光树影,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此才能从迷失中找回了自己。

哈!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

人本来就是自由自在,无忧无愁的,那来的烦恼?那来的苦闷呢?啊!为的是‘雪’,为的是‘风’呀!

然而;雪融而无痕,雪在那儿?风吹而无影,风在何处?人却偏偏作茧自缚,自寻烦恼,是可笑呢?还是可悲?

第二 佛教可以指导这一代青年努力的方向

无论是太保、阿飞,还是嬉皮、披头,他们都是心理的缺陷者,不是自大就是自卑,或兼而有之,他们风驰电掣地骑著飞车闹街,为的是引起别人的注目,只因为他们的内心彷徨;他们吞服迷幻药,猛抽大麻烟,为的是逃避现实的困扰,只因为他们的内心苦闷;而生长在这个时代的青年们,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正确的奋斗方向,谁能不愤世嫉俗?谁能不消极悲观呢?

而佛教,佛教就是要人先坐下来,先静下来省察自己、认识自己、磨炼自己,只有省察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狂妄、嚣张、幼稚和无知;也惟有认识自己,才不会盲目地自大和自卑;更先要磨炼自己,才能有坚强的意志,聪明的智慧,充沛的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披荆斩棘,完成伟大的事业和人格。

佛教的道理浩瀚而无垠、精深而博大,可以满足各类青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包括思想纯正、品学兼优的好青年在内)。

佛教的宇宙观,广大而壮阔,可以扩展青年的胸襟,激发青年海阔天空的豪情,探讨大自然奥秘的雄心。

佛教的人生观,民胞而物与,积极而奋发,可以鼓舞青年服务的热忱,救世的悲心。

佛教的终极理想,就是使人人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真正的净化和解脱,那时人不再饱受忧患的煎熬,不再是谁的奴仆,不再是谁的羔羊;而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每一个人未来的前途操纵在自己的手中;(这才是最妥当保险的,仰人鼻息,总是痛苦的。)而幸福和快乐全是人自己努力获得的。(这才显出它的难能和可贵,才显出人性的庄严和神圣。)

青年总是模仿心强,可塑性高,佛教没有权威和权柄可以刺激青年的自大狂和统治欲。佛教没有阶级的对立,佛和众生一律平等,分不出谁是主、谁是仆,谁是羔羊、谁是牧人。

看哪!滚滚江水,波涛壮阔,分不清那儿是波,何处是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呀!众生是未来佛,佛是过去的众生呀!(意即: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

这启示青年:人类虽有阶级、肤色、语言、风俗、信仰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和佛性上——一种未来可以成佛的潜能,基本上是平等的。就像一颗被保存在宝盒内,玲珑透剔,晶莹光洁的钻石;和另一颗暂被污泥染垢,黯淡无光彩的钻石,它们的价值不是相同的吗?

波和水不可分,佛与众生不可分;波水是一体,佛众生是一家,啊!人类原是休戚与***,苦乐同当的,人不能舍弃同类而自我享乐(波不能离水而自生),因此要抱著服务心、同情心、平等心,以自己的聪明才力为人群造福。

青年的努力途径就是这一条‘自利利他’、‘人我互惠’的康庄大道;青年奋斗的方向就是这一个‘先忧后乐’、‘世界大同’的理想目标。

这就是佛教的启示!释迦的教导!

第三 为有心研究佛学的朋友略尽绵薄心力

我在教育界服务,虽然还不到三年,但发觉对佛教具有研究兴趣的同学,为数不少。课余饭后,三三两两,在绿荫树下,在满园花开的校庭,他们会热心地围著我,追问看有关佛教的问题。

佛教讲布施,在一切布施中,又以‘法布施’功德最大(即以道理来启发、教导别人)。虽然自己所知不多,所学不丰,但自幼生长佛教家庭,耳濡目染;在大学四年中,亦曾立志钻研。佛法如蜜,中边皆甜;不尝则已,一尝惊奇,令人爱不忍释。

我虽然不是一位‘传教士’,但我认为有拿佛教道理来说给不懂佛法的人听的责任,让他们多少能了解佛教的教义,启发他们善良纯洁的心性,能为他们自己努力奋发,力争上游;又能为广大人群服务献身。我想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同时也是我所乐意做的一件事。

而在学校服务,为人师表,更要视学生如子弟,固然要将混杂广博的知识,去芜存菁,分析整理,尽心尽力地教授给学生;但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最重要的还是在‘传道’、‘解惑’:用做人处世的道理教导他们,解答他们对于人生问题的疑惑,期能振聋发瞆,增德益智,使同学们不但具有丰富的学识,同时更具有优良的品行、正确的人生观,能贡献所学造福社会。

然而平日同学对佛教的问难,虽然尽量地满足其求知欲,但总是点点滴滴,缺乏系统的介绍,不能使他们有通盘的了解,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本书的出版,就是要把佛学作浅近的说明与介绍,希望同学们能对佛教有正确而明晰的认识,进而以佛的训诲敦品励学,做个活活泼泼的好学生,将来做个堂堂正正的好国民。

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著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著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就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人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要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社会背景来观察:

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

‘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观念,不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

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不过是没有佛教说的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做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

我简介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著大门,盼望著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贯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了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

这是何等慈心!何等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 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懂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著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

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

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

X=神=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说:

‘“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一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笛羽是那种毛制的,笛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如此;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为扯远了,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

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那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那里?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

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著「妙有’的‘真空’。

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的‘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那里有创造万物的‘神’?那有被创造的‘万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倒不是 佛教没有刻意规避这种问题的

佛教的神都是人们自己修的 千万世积下来的功德

!“神”从何来,也许就是佛教的第一因。 倒也从某种意义上理解的过去

倒也不是只有佛教在中国发展壮大 最近一百年在中国基督发展的势头很强劲啊!

文章不是我自己写的 是/view/48125beef8c75fbfc77db20b.html

第一因的话根本就是空 照我的理解 倒不是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宽幻的话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生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就是空 无所住而心其心 纯哲学的思辨在我看来根本是妄的

有空再慢慢hi你 现在我只是了解而已 上学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