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1)从1949~1956年,我国的工人考核制度基本上是沿用了前苏联的模式。完全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体系,实行工人等级与技术等级全国统一的8级工资制。1956年结合工资改革,原劳动部建立了上万个工种的技术等级标准,并建立起与工资相适应的考工定(晋)级制度。这个阶段称为初创阶段。
(2)1958~1976年,这个时期,我国连续经历了几个重大历史阶段,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考工定(晋)级工作陷入瘫痪状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十年动乱,国家经过全面的拨乱反正,使已经瘫痪的考工定(晋)级制度得到了恢复。1979年国家对各行业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1983年颁发了《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暂行条例(试行)》,使中断了多年的考工定(晋)级制度得到全面恢复。从1978年到1986年这期间称为恢复阶段。
(3)1987年以后,我国的技术工人队伍建设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开始加速,并在政策和管理上逐步完善。1989年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重大决定,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坚持“科教兴国”,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1988年原劳动部组织了45个部委,历时5年对工人考核技术标准作了重大修订,将原来的8级技术等级标准调整为初、中、高三个技术等级。国务院并下发了《工人考核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工人考核的行政法规。从1987年到1993年,这个阶段称为调整阶段。
(4)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用人机制和就业观念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性质和经营机制的变化,迫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用人机制要随之变化。从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工人考核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参照国际惯例,我国正式开始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素质。1993年以来称为转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