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秋后问斩?

古人有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执行死刑是在秋冬季节,与古人信奉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时时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古人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就要遵从更要遵守,按照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一样。

古代选择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处决死囚,即“秋后问斩”。这是为了顺应天时,合秋冬肃杀之气。“问”的本义就是审讯,后来才衍生出了“判处”的意思,而“问斩”就是指判处死刑。

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集中处死。选择秋冬二季实行的原因,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不用种粮食,强迫民众观看,有考虑示警的作用,当然这也与古人“不误农时”的考虑有关。

扩展资料:

说到“秋后问斩”一词,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这与当初我们所崇尚的自然哲学有关,当然这里说的自然哲学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有大量证据表明,汉朝时期,死刑的执行限制在秋季和冬季举行,已经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是深入人们心中的事实。

当然,秋冬行刑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化,一直到明清两代才基本固定下来。但对于那种谋反、谋大逆等罪行并不适用,往往是直接处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秋后问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