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思想四个字

思想核心是富国强兵。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时期,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一个最重要变法主张,即是企图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政体制为参照系,在中国建立一个不同于传统专制政体的全新的君宪政体.民权、议院、宪政,是他们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2].然而,作为维新派健将之一的章太炎,其变法思想体系的构建,却首先是对维新派这一最重要的变法主张进行批判而展开的.章氏认为,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太激进了,犯有“猝暴”之病.[3]在举世若狂将设议院、致宪政当作拯救中国不二法门的历史年代里,章氏公然声称当时中国的变法“不可苟效宪政而迎致之”[4],与时代思潮大唱反调,反对设议院、致宪政的政治主张构成了这一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宪政体制的一个重要特色即是将“民众参与”纳入到政治运行机制中去,“参与”通常是由国家公民通过投票方式获得实现的.但是,由于社会规模的庞大、政治运作的复杂,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事事都要通过国家公民的直接参与来决定,因此,宪政国家一般都是通过“议院制”这种间接民主的方式来实现“民众参与”的.当时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提出设议院、致宪政的政治主张,其目的即是要将“民众参与”纳入到中国政治运行机制中去,在中国建立一个类似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君宪政体.这一时期,章氏虽然也非常赞赏西方的宪政政制,并将宪政政制当作最公平的政体大加赞美,[5]但在章氏看来,如果中国在变法之初即将“民众参与”纳入到政治运行机制中去,是不适时宜的,这样不但不能促进中国政治的革新,反而还会引起混乱.因为:从历史上来看,由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奉行文化专制主义,推行愚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