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伦理准则“医者仁心”主要是在哪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中国古代医学道德思想的发展过程

形成(春秋末期、《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反对草率、“知人爱人”、“留神”“精察”“勤求”“博采”——医德规范的开拓者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篇较系统地提出了医家在思想品德、专业学习、对病人的态度及与同行的关系等方面的道德准则——两宋林逋在他的《省心录·论医》“恒德”人命生死之所系”——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提倡“医道以济为良,以愈疾为善”——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医家十要》

存仁心、勿重利,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陈实功《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被美国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收录,被认为是世界上较早成文的医德法典)——清代喻昌著《医门法律》明确提出医生在诊治病人时的医德规范和是非标准,名医费伯雄提出:“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学医则不可。”

至此,中国古代医德思想归纳起来主要内容有:

(1)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

(2)不图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

(3)一心救治,不畏艰苦的服务态度。

(4)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医疗作风。

(5)不畏权势,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这些古代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至今仍然被后人传诵和继承,成为中医学中宝贵的文化和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