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海的李广海生平
李广海自幼勤奋好学,聪颖过人。7岁读私塾。在父辈的教育与影晌下,从童年起便攻读《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等中医经典著作。少年时,即博览《正体类要》、《伤科补要》、《医宗全览》、《血证论》等伤科专著。他在14岁时就随父临床学医。20岁时父亲去世,他便继承父业。
李广海对医学精益求精,学习不懈。他酷爱粤剧,常以演戏来比喻学医的道理,认为演员如果无心学艺,马马虎虎去演戏,肯定成不了名演员。学医也是如此,对医学随随便便,不求上进,也决不会成为有名的大夫。 李广海成名后,上门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他从不摆名医架子,有良好的医德。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初期,珠江纵队领导人郑少康曾多次介绍伤员到李广海处治疗枪伤,他都尽力给予治疗。有些伤员伤重行动不便,李广海为了安全,专门在市郊找一间小屋来安置,他上门诊治。
1953年,佛山的医生组织联营。那时,李广海的伤科医务院享有极高声誉,本来属于联营对象,但当时李广海未被吸收。李广海宁愿放弃伤科医务院每月的几千元收入,而主动积极申请联营,经多次要求,终于被批准加入。1956年,他加入佛山市中医院,并任副院长;1960年,任民革佛山市委副主任委员、中医院院长,直至逝世。他多年是佛山市人大代表,任第三届市政协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广海遭到批斗,1970年2月,被当作“坏人”以“战备疏散”为名,连同家人被强迫迁至番禺县鱼涡头公社鱼涡头大队居住。当地有些渔民出于对他的同情,愿意不计报酬,甘冒风险送他一家去香港,他婉言谢绝了。1972年,李广海获得平反,返回佛山中医院工作,但没有恢复院长职务。李广海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地为病人医病。同年,因病逝世,享年78岁。
李广海擅长医治筋伤骨折、枪炮弹伤及烫火伤。他续筋驳骨,重在手法,很注意模诊的运用。他认为“治病者,先要识其体相,知其部位,手法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并常以“末审其常,不识其变”教导年青医生。李广海手法轻柔稳准,医技精湛。1959年,一位在江门北街糖厂(今江门甘蔗化工厂)工作的波兰专家肩关节脱臼,两天未能复位,痛苦异常,特请李广海前往医治。李到达该糖厂时,已近正午,波兰专家要请李医生先吃饭,再休息一会,然后诊治。李说,先观察一下,然后吃饭,饭后才作处理。李广海叫助手固定波兰专家身子,自己作观察、检查姿势。在伤者毫不紧张状态下,突然施展复位手术。伤者刚一皱眉,李广海就高兴地对他说:“你的肩关节已经复位,现在给你包扎,暂时不要多活动。”伤者试摆动一下手臂,已经完全自如,也没有什么痛感,连声说:“神医!神医!”。李广海事后对人说,大关节复位,切忌使病人心理紧张,局部肌肉收缩、僵直,如病人痛苦,复位就更难。
李广海敢于革新,善于总结提高医技。他注意小夹板固定的研究,将生物力学运用于临床,对四肢骨干骨折及近关节骨折,提出小夹板加垫超一个关节固定,解决了固定与活动的矛盾;提出早期的练功活动能加速肢体功能的恢复;在骨折愈合方面较早提出通过“纵轴挤压”能促进骨痂生长的理论。这些对目前骨折的治疗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用药方面,他科学地运用器械调制药剂,急救时服食药散,一反过去传统的用手调药,以瓦堡长时间熬药等古老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李广海强调内外治法的辨证施治,因人而施。对于“伤瘀”,主张早期先“大破”,认为“大破”才能“大立”,后期则善用温补以和血。对体质虚弱的伤者,则主张“攻补兼施”,并区分寒热虚实。对烫火伤的治疗,分期诊治,早期以清热解毒法祛邪解毒;中期用清热育阴法以祛余毒,并育耗散之津;后期用育阴增液,固本培元。外敷自创加丹白药膏,疗效显著。对枪炮弹伤的治疗,或用手术取弹,或用药捻导引,或用丝线缝合伤口,或用拔毒生肌膏外敷,辨证施治。抗战时期,李采用这方法治愈了很多被汤火枪伤的病人。广东粤剧名演员何非凡,枪伤破腹及前臂开放性骨折,也是经他治愈的。
李广海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于1961年编著了《中医正骨学》上下册。该书精辟地阐述了骨折、脱位的诊断与治疗,介绍了内服经验处方3l条,外用处方11条。1965年,他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闭合复位治疗陈旧性关节脱位50例》的科研论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