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能杀牛吗?
不能。
在农业社会,耕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立下了规则:“诸侯无故不杀牛”。自汉朝以下,至唐宋元明清各朝,都对私自宰杀耕牛定有明确的处罚办法,如罚钱、流放,甚至严酷到砍头。?
古代社会大部分时间里是不许吃牛肉的,这主要考虑的是生产和祭祀。但是中国有一个时期比较特殊,北宋经济特别发达,北宋经济特别发达,对耕牛的保护就不是很严格了。
宋真宗时期,有些地区吃牛肉已经形成风气,最典型的就是浙江。《宋会要·刑法志》记载,司勋员外郎孔宗闵就建议,浙江百姓以牛肉为上味,竞相屠宰,若是被抓住,就借机寻衅滋事,请求免除浙江百姓杀牛之罪。?
宋真宗也听从这一建议,下诏称:“两浙诸州,有屠牛充膳,自非通议烹宰,其因缘买者,悉不问罪。”这道诏书很值得玩味,因为它对屠宰行为的性质做了区分,无缘无故把自己家的耕牛杀了,聚众吃牛肉,那是破坏生产资料,必须问罪。但杀牛就是为了吃,本身的目的就是吃肉,那就不需要问罪。?
到了宋仁宗时期,就开始逐步放开宰牛的限制,也就不存在不允许宰牛的问题了。?
扩展资料:
古代牛文化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
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点是,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即叩头,拜完,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凤凰网-武松打虎前到底能不能吃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