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课才算是“优质课”?

——对我县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的感悟一、优质课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某一框节基础知识为支撑,引导学生联系和分析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紧扣该框节的知识,组织相关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可听课过程中,感悟不到有些老师是如何落实这些目标的。课堂教学成了无目标的知识点和事例的罗列。二、优质课起码不能存在科学性问题。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播的知识是准确无误的,二是传播的观点是全面而非片面的。这是思想品德优质课的底线。让人不解的是,确实有部分老师的课对知识点的把握是片面的,给人相当多的遗憾。例如“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问题,学生可以不明确,不过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从挫折本身来看,确确实实挫折给人带来痛苦、压力和打击,使人产生急躁、烦闷、不安的情绪。这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消磨人的斗志,使人一蹶不振,严重的会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是坏事,但是,挫折对强者来说又可以把它变成一件好事。挫折能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更坚强;激发斗志,使人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吃一堑,长一智”,使人变得更聪明。从此意义上说,挫折又可以变成好事。也有部分老师对知识点的理解是错误的。在学习《财产属于谁,留给谁》时,有的老师把“刑事法律手段”等同于“刑法”;有的老师一些基本的概念自己都没有搞明白。如什么是遗产?应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有的老师在举例时,自己都把夫妻***同的财产当遗产进行处理,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让学生当法官去断案,哪有不出错的道理?有的老师在学习遗产分配的原则时,把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理解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其不知按劳分配是个特定的概念,它是仅仅与公有制联系一起的。用在这里也是很不恰当的。有些老师选择的事例无法说明问题和观点。三、优质课应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看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二是看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这两个“度”如果没有提高,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内容空泛,有的形式单调等。很多老师从导入新课的具体材料、与课本知识的相关材料,到教师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和答案,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通过课件来完成。甚至教学内容的板书也是。中间几乎不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只要带眼睛来看,带耳朵听就行了,甚至都不用带手,因为笔记根本就来不去记,更不用带脑子,因为思维已经被替代了。有的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一会儿讨论,一会我表演,一会儿唱歌,把课堂搞成杂乱的“集市”导致学生不停地调动感官,目不暇接,疲于应付,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想象、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华而不实,背离了新课程的深层含义。四、优质课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关注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老师无法面对“真实”的课堂,过分追求课堂的“完美”,在表演,在作秀。关注的往往是部分同学。建议老师在提问前要用目光扫视全班同学,以示关怀,不能面对高高举起的小手,视而不见,这样就让学生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更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动与衷,而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优质高效课堂的应有之义,也是维护公平的必然要求。五、优质课的课堂评价应是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努力营造轻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理解、和不同的做法,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而不是一味“喊好”,要在赏识学生的同时,不断地唤醒和激励学生。教师关注的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识识自我,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