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理法与实践方法

太极拳的理法与实践方法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导引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太极拳的理法与实践方法,欢迎阅读。

 一、太极拳理法

 总结太极先贤对太极拳的认识,我认为:理论层面上,太极拳就是在中国太极哲理指导下,以人为载体,以卫命、率性为目的高级武术,是把击技、文化、养生融为一体的学问,是螺旋缠丝的形和对立统一的质达成的阴阳平衡。太极拳是动与静、意与劲、法与招、攻与防、神与形的高度统一,也是拳理与技术、实用与美感、文化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实践层面上,太极拳就是在顺应人体生理结构基础上,用我之本能,配合意识、呼吸、动作,通过身体各部位节节贯穿的公转兼自转的螺旋缠绕,用微变、连续、移动、持续的力,调动、掌控对手“趋利避害”的本能,形成使对方被动的绞缠,以达到我顺人背状态的一种运动方式。

 太极拳是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上产生的独一无二的技艺活动,是蓄神、练神、养气、练意、练劲的方法与技术,是培养灵慧、升华道德、提升素质、自卫技击、健身养性的功夫。太极拳理论根基十分深厚,它以最具中国特色的太极学说(太极本体、阴阳属性、三位一体的实质)为基础,与中国的儒、道、易、理、医、兵及阴阳学说等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为基本指导思想,以《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易经》的阴阳之理,和《黄帝内经》反映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为主要理论源泉。

 太极近乎老子之说,近于诡道。“致虚极,守静笃”。太极拳拳理是阴阳,实践中主要想着虚实结合即可;核心是和谐,要培养爱国、正义、修身、养德、乐观、向上、平和、包容、尊师、敬友、乐群、善己的思想与境界,既要实现身

 心一致的自身和谐,也要逐步达到自我和谐与他人和谐相统一的相互和谐;内外要求上,内要虚极静笃、心如止水,外要先求松圆浑沉、收放自如,后至轻灵飘逸、潇洒随意,逐步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内外虚灵、浑然一体,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方法是转动,实践中想着“转太极”即可;劲力上是将伸未伸、将展未展,要伸能伸、要展能展,实践中既可放长击远,又可化力于无形;太极拳手身体在直观形象上像一个螺旋转动中的大水球,飘着进退、随遇平衡,实践中要有开合相寓、刚柔相济、轻沉兼备、虚实互根的内在要求与神韵;太极拳运动要像水一样,随方就圆、随遇成形,遇到外力要旋转自如,顺随化解,又能对强劲对手“无坚不摧”。

 太极拳有力、劲、意几个层次。太极拳的直接目的之一是取胜。制胜是基本要求,但不能算目的。目的是在格斗中修炼自己顺乎大道的意或义。

 从拳术角度讲,力道是初级,劲道是中级,在互相征服中产生对抗美是高级,实现和谐相处才是超级。初级、中级只是一方之美,高级也只是各美其美,超级才能美人之美、美美与***,产生***和精神,互相产生积极作用,和谐在一起。

 太极拳讲究趋利避害,是“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技术,所以练太极拳既讲理念,又讲谋略,还讲技术。弱者道之用,太极拳讲究柔弱。只有弱的东西,才能兼容一切,才能富集自己的势力,以造成大势的反转。太极拳讲究反映时机和态势高低的“时”与“势”。积蓄势力、寻找时机是成功的基础。太极拳讲究动机、动作与蓄势等待的“动”与“静”。静极生动,静才能制动。静并不是消极等待,静的目的是为了蓄势,是为了更好地动。静中求动,为动而静是太极拳的要求。太极拳讲究主动进攻与主动退让的“趋”与“避”。太极拳不是不能进攻,只是强调防守是太极拳的前提。“后退一步天地宽”。避是为了趋,退是为了进。只知进不知退的人,往往会陷于更大困境。太极拳更讲究中和各方、等待变化与“和势”、“和法”的“中”与“和”。太极拳特别讲究守中,要求立身中正。中是事物矛盾的焦点,中的变化又是事物变化的根源。居中之位,不管对手来自何方向,都可观势变而动。“和”既指与己和,更指与人和。在这些谋略中,以时与势为纲,以动与静为计,以趋与避为谋,以中与和为略。

 太极拳以虚实、刚柔、动静、进退、开合、快慢等概念的辨证关系为指导原则。你刚时我尽量柔,你实时我就虚,因而我总是不受力。在我得机得势之处,或在转关之机,给对手致命一击。所以太极修炼者在思想上以弱、静、慢、松、柔等为基本理念与要求,方法上以退、虚、轻、灵、活等为基本方法与措施。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太极拳的“损”即是做减法,摒弃后天的经验知识,不人为神秘化,不预设目的,不人为增加繁琐动作,逐步改变用力的习惯,把自己的力甚至意逐步损减到“无”的境界,恢复人的自然本能。这时,太极拳就不仅仅是技、是艺,而是用个人的身体和心灵体验大道的方式与载体,通过武术表现出的“道”。

 “恍恍惚惚,其中有像”。太极拳是以技击为特点,以顺应天地的大道自然、不故弄玄虚的大道至易、不繁衍缛杂的大道至简为标志,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体育活动。练拳千万不能拘泥,不要过量,不要只追求效果。按标准练习打好基础后,自自然然、轻轻松松、恍恍惚惚中最容易出效果。

 二、实践方法

 我感觉太极拳就是虚实统一体,实际就是阴阳、虚实的关系,应做到当虚则虚,当实则实。在不顶抗前提下,经过手指开始直至缠到脚趾的螺旋缠丝,绞缠对方手、肘、肩,乃至整个身体,并进攻对方。可以把太极拳具体总结为“太极是绞缠,劲领节贯穿”。

 之所以这么总结,原因有三:

 首先,“太极是绞缠”基本能代表太极拳的本质特征,“绞缠”是用缠的形式达到绞的效果。从缠的本意看,缠基本上是两方同样力量、同样幅度相互绕动,缠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缠可能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绞则是通过一个物体的转动带动另一个物体的转动,或通过力的作用使对手接触点发生形变。绞是一方力大一方力小、一方转得快一方转得慢、一方多动一方少动,是打破了平衡,抢到某一部位的“轴”让对方围绕我转动,出现了利我的新平衡。绞可以说是多方向、多角度缠的组合,是立体的。所以,在太极拳意义上,“绞”不同于“搅”,也不完全等同于“缠”。但要做到“绞”,首先要“缠”。“绞”高于“缠”,更高于“搅”。

 “由己则死,从人则活”。缠丝主要从自身角度而言的,绞则是缠丝应有的结果,直接有了对敌人的指向,目的性更强。绞缠在太极拳中有重要位置和作用,太极八法中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都包含了绞缠劲。

 其次,劲领和节节贯串都是太极拳功法,是第二个层次的内容。从广义角度说,缠即禅。禅是对某事物或现象进行长久思索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终有所得、幡然醒悟的状态,是靠直接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解决问题的体验,是看上去简单明了实际上高级复杂的事物,是从平常中体会出的不平凡的境界。“缠中有禅”,从一定意义上说缠与禅有相通之处,有哲学和理论基础意味,是第一个层面上的问题。要做到绞缠,需要化空、劲领、贯穿。“化空”是把对手劲力化为乌有,主要是“引进落空”的意思。“劲领”是梢节领劲的意思;“贯穿”主要指节节贯穿,不论起于哪一节,都能按顺序行进。螺旋绞动时,要围绕我身体之固定点与对方重心形成的直线进行,底线是我旋转的圆圈围绕此直线进行。转动分为公转与自转,螺旋绞动既要做到身体公转时能“绞”,也要做到自转时能“绞”。

 第三,这样总结既谈了太极拳的精髓,初步有了“意”的内容,又说出了太极拳的功法和特征。说“缠是本质”有些抽象,“绞缠”则较为具体,好理解易记忆。而且“绞缠”由被动变主动,向前、进攻的意识和目的性更强。再则,这句话明白地把太极的精神本质和物质载体:天地人的互动表达得较为清楚。这样表达,更能清楚地表述太极拳空的质、灵的玄、动的态和绞的果。

 人们最敬畏的始终是思想,是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太极精神博大精深,攻防打斗也好,健身娱乐也好,对太极精神要有敬畏之心。武术的精髓之一是技击,直接目的是征服,但武术思想的真正内涵一定不是征服,而应该是和谐。

 现实生活中,用“绞”的事例也很多,搓麻绳就是为了让麻绳达到绞缠目的的典型例子。太极人平时常说到的“搓劲”、“抹擦劲”,也都有绞的效果。

 太极拳的直接目的之一是自卫与击技,所以要能拿则拿,拿住对方反关节使之失去反抗能力;要能打即打,可直指对方重心击打。如果不能直接击打,就想法把对方变成适合打的形式。虚实的直接表现形式是曲与直,如对方某一部分是曲的、松的,就把它变直、变硬,直的东西容易被击打;如对方某一部分是直的、僵的.,可以直接搓动,也可想法把它变曲,扭曲的东西容易绞动,绞动后击打就非常容易;如不能把对方身体部位变曲又不能变直,就在手指领劲基础上,直接绞缠击打。螺旋转动分为公转与自转两种方式,形成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力量,达到缠与绞两种效果,最后要做到各自统一,并逐步做到三者合一。绞的力量是很足的,纺织女工工作时都带帽子,不单是为了卫生,也是为了防止头发被绞进机器发生伤害。

 手部绞缠时一般按指、掌、肘、肩顺序进行,实际是手、肘、肩各自转了一个圈。“软绳能捆硬柴”。手转不动时掌根不要用力下切,而是小指、无名指、中指顺序前趴缠丝,趴完后拇指、食指呈八字手继续缠丝。这里的关键是,手指先缠,各指按指尖、指中、指根的三节依次进行。能否缠住,主要看是否先走了指尖一节,这就是所谓的“走手”。手缠完后肘、肩顺序划圈,对对方产生绞缠,否则就是硬转、瞎转。实际应用时,公转至对方臂直时即可自转缠丝进攻。接触部位要与对方形成最大的接触面和最大的可转动角度,形成最大的力矩或运动幅度。转动时要有领劲,劲力上相当于钻头工作时形成的钻劲,否则就是无原则地“转着玩”、“浪费能量”,不能形成有效打击力量。

 绞缠时要围绕对手的某轴进行,所以找到对方的轴很重要。轴必须是直的,可以垂直也可以斜直,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可以在对方体内也可以在对方体外。比如,螺旋绞动时,可以围绕我身体之固定点与对方重心形成的直线进行,底线是我旋转的圆圈在此直线两侧。我自身也有个轴,此轴原则上是垂直的,最好以重心移于一腿时的身体重心垂直线为轴。我自身的占位要“占轴不占轮”,使对手站在我的轮上,而我不能站在对方的轮上。如果把敌我双方比喻为两个漩涡,就是要把对方引入我的漩涡,而我绝不能被“套入”对方的漩涡。

 “虚为实之体,实为虚之用,实为虚的外在表现”。太极拳手自身有虚实,推手或交手时敌我双方也有虚实。对方实时我虚或空,对方虚或空时我实。虚空才能生出实有,故太极拳要以虚空为本,以虚空为重。有人说“在虚空中由神、意、气之中和所生出的实在,就是太极拳所言之内劲”。可以把对手设想为脸盆,盆沿是实的,盆心是空的。我要在与对方接触处(盆沿)毫不用力,避开敌双手(盆沿),直接进入敌人圈内,也可以说是“避其锋芒,围魏救赵”。

 交手时对方有动与不动两种情况。对方动时我化接,化时最好化“空”对方。对方不动,我诱骗其动,不受诱骗就抢手。抢上后螺旋进攻,用绞缠把对方打偏、搓出、击倒。应按照手肘肩的顺序搓出,搓时不要只搓在表皮,而要搓到敌之骨肉,并且能够随对方的动作连续搓动,形成能随对方劲力变化的连续的绞缠。

 实战中,不但故意“拿架”来不及,而且有可能连缠、抓、拿都来不及,应沾上即绞、上去即打,尽量一、两个动作就解决问题。打击之前有个听劲或摸劲的过程,打击时两手要自然地在手指处形成合力(在手指不能彻底放松之前,可在掌根处形成合力),形成最大、最有利的绞缠,至少也要有合的动作。

 “欲动先动步”。在思想与身体完全放松后,且重心随着步伐移动时,对方追追不上,推推不上力,摔找不到力点,拿则被我反制,就能逐步做到“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

 “宁叫一丝进,不叫一丝退”,太极拳并不是一味防守,当然可以直接进攻。但遇高手或对方力大如牛、冲量很大的情况,可先以防守为主,接触点与身体整体要有一般意义上说的掤劲,努力粘住对手,待对手动作变形或其力量与位移达到极限时再进攻之。

 太极高手浑身是“手”。盘拳、走架、交手均能“手手不空”。到最后,太极高手进攻不必用手。手肘肩、脚膝胯,以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攻击。挨到何处何处击,太极高手可以用不同部位连续进攻。

 “法律的最高境界是无法,技击的最高境界是无招。”太极动作基本都是通过自身的弧状、螺旋等运动形式锻炼自身,通过缠丝与抽丝产生的劲力缠带、绞动对方,在无声无息、毫无征兆、劲力转化于无形的前提下,很舒服、很轻松、很自然地将对方放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