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文化是如何调节宗族关系、宗族矛盾和族群自治的?

宗祠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文化,也是指一个家族在构筑、重建和修缮本族宗祠,以及在宗祠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原始信仰、宗法伦理、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现象。宗祠文化有其合理内核,应该选择性挖掘、弘扬和传承,以便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宝库。

池州地处皖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先辈们在漫长的迁徙、繁衍、避战、创业历史进程中,感恩报本,积淀文化,建造了许多家族宗祠。贵池的山丘地区,历来聚族而居,沿袭下来,渐成茅坦杜氏、祠堂包氏、大路孙氏、元四章氏、峡川柯氏,刘街、姚街、曹村等宗姓村庄,形成比较典型的宗祠和宗祠文化。而圩区村民,大都散居,他们家里供奉已故直系祖宗牌位。在杂姓居住的乡村,还就地组织同乡会,推选德高望重的人当会长,负责处理同乡中的重大问题。

宗祠的主要功能:一是祭祖敬祖,举行祭祖安魂的大典。二是聚会议事,作为宗族内部事务管理的场所。三是宗族救济,利用宗祠资金救济贫困,或为本族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处。四是宗族联谊活动,如喝祠堂酒、唱祠堂戏,加强宗族团结,丰富族人生活。五是宗族教化,在宗族内进行族规教育,或进行公开奖惩,如对忠孝节义模范、读书优异者给予挂匾、挂联表彰,对有违反族规族法、伤风化者予以谴责、处罚等。

宗族关系各姓均立有祠堂,供奉祖宗牌位,纂修宗谱,以叙人伦组需,规定以高、曾、祖、考、已、子、孙、曾、玄为九族,九族之内尊卑不得同名,否则忌讳。各姓祠堂供奉第一代开户祖宗。支祠,又名享堂,供奉第二代或第三代祖宗。在同姓当中,又分为几公或几股、几房。每幢祠堂、享堂都置公田,交人耕种,其收入作为清明、冬至祭扫经费。还推选年长辈尊、德高望重的人,管理全族事务,执掌族规族法,称为户长;下面支祠的领头人称为房宗。

族规族法每姓都制定一套严格的族规族法,以约束本姓子孙后代。如有违反族规族法的,轻者逮到祠堂拘留、打板子,重者送官法办。如有畏罪潜逃者,由户长宣布取消犯罪者户籍,从此不准回家,并向政府备案或者请政府通缉。

家族矛盾异姓之间一旦发生冲突,各族都集合本族子弟,与对方刀棍相见大动干戈,代代结仇。各族的户长、房宗坐镇指挥,承担责任。在家族内部,也有亲疏之分,东股、西股,大房与二房发生纠纷,也是各股帮助各股,各房帮助各房。最大限度的维护本族、本支、本房权益。这也显示了宗祠文化的局限性,最终必须依靠法律调整。

参阅《安徽文史资料全书池州卷》

为了拯救即将消失民风民俗风情,传承弘扬家族家规家训宗祠文化,欢迎联系,联系邮箱:。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