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佟丽华:孩子是家庭的“过客”
佟丽华律师从1998年开始主要致力于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热心公益事业,研究未成年人司法问题,赢得了极佳的口碑。同时,作为一位父亲,佟丽华对家庭教育颇有感悟,结合职业修养,他的思考深刻而务实,往往语出惊人,给人以启发。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应试教育很无辜
佟丽华(以下简称佟):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把应试教育当成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的根源已经过时了,因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孩子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另辟蹊径,而且同样可以生活得很精彩。所以,应试教育被恶毒攻击,实在是不公平。当前学校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固然存在很多问题, 但制约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是父母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风气 。所以,家长和社会需要对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形势的变化,还在盲目地逼迫孩子考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仍旧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旧观念,仍旧不顾孩子意愿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仍旧目光紧盯孩子的分数,仍旧要求孩子为了高考而放弃休息、锻炼和兴趣,仍旧坚持让孩子考研究生……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有着无限的潜能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长,每个孩子都可能被培养成一个在某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一个自信、快乐的人。 对父母和社会而言,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专长,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给予其尊重、激发和培养 。
佟:您的观点很深刻。一个大学生告诉我,她中学时学习成绩特别好。那时候她有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考第一。但是大学二年级以后,她逐渐失去了目标,她越来越困惑,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这就是在中学阶段只注重学习的恶果。另一个大学生告诉我,每次与长辈一起吃饭,只要他谈到法制和理想,往往受到嘲笑。他的父辈和朋友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在政府、企业重要岗位工作的所谓成功人士,自以为见多识广,参透了人生,看透了万象。事实上,他们的思想庸俗势利,更可怕的是还要拿来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佟:是的,做父母的要反思。眼下,人们崇拜权力、金钱、名誉,似乎这些东西代表了成功,追逐这些东西就是人生的意义。但如果缺乏梦想、精神迷茫、行为不端,又何谈人生的意义?如今讨论人生的意义似乎是一种奢侈,但忽略人生的意义,则会让我们自己和孩子在迷茫困惑中虚度时光。比如,很多父母时常参与各种应酬,饭桌上谈权谋,谈功利,回到家毫无顾忌地向孩子转述,对孩子影响极坏。
佟: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志愿行动,培养孩子的公德心,以积极的行动影响和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和集体。这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功课,因为只关注个人狭小天地的孩子,将来难免要成为社会上的边缘人。近几年,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公益心和公德心培养,鼓励孩子参与志愿行动。很多父母鼓励孩子到我们这样的法律援助机构来学习,参与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感受法律援助的过程,体会社会上困难人群的生活状态。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
亲子关系需重建
佟:最大的问题是忽略家庭教育。很多家长目光盯在家庭的小教育上,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上好学校,课余时间上各种补习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和补习班的技能教育上,忽视了家庭教育,缺乏对社会大环境的关注。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一个人改变不了社会,关注有什么用?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那就会出现一个局面:谁都不肯为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努力。可是,这样做能保证孩子不呼吸有雾霾的空气,不去面对食品安全、重金属污染、法治安全等种种问题吗?如果我们的梦想都是围绕家庭、个人和孩子,如何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家长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起码从观念上,为孩子建设一个更好的未来世界。
佟:我认为, 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家里的“过客”看待 。中国人历来重视孩子,认为孩子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血脉的传承者。正是这种传统观念造成了现代家庭教育的许多问题。
佟: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私有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权利和尊严得到学校、社会的尊重,但在家庭中,父母却往往不尊重孩子,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家庭暴力。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曾对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媒体报道的429起案件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鲜明的特点。一是暴力主要来自于父母,父母单方施暴的更为常见;二是家庭暴力在农村和在城市的比例基本持平,而通常大家认为家庭暴力更多地发生在农村;三是10周岁以下儿童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四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女童略高于男童。团中央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犯和1000名普通中学生做过调研,在未成年犯中,恨父母的达到42%,在普通中学生中,有过恨父母经历的达到25%。平时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些针对孩子身体的家庭暴力,但 根据国际社会的***识,对儿童暴力的界定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忽视 。比如父母对孩子使用粗暴、嘲讽、狠毒、贬损等语言训斥孩子;冷酷、仇视的表情也属于家庭暴力。有时语言或表情的伤害同样严重。家庭暴力的背后不仅折射出父母教育水平的低下,更反衬出人性中欺凌弱小的劣根性。家长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权利?是否培养了孩子的权利意识?如果我们都做不到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哪还敢奢求其权利在学校和社会获得保障?我们大人哪还能奢求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
佟: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未成年人有四项基本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 。围绕着这四项权利,我国相关法律中又规定了很多具体权利,如生命权、身体及健康权、身心自由权、姓名权、隐私权、肖像权、受教育权、与监护人***同居住权、休息娱乐权、继承权、独立财产权等。
佟: 第二种形态:孩子是家庭的主人,享受家长的溺爱。 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由此出现近几年社会上比较关注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现象。这些孩子理所当然地把父母的权力、利益看成是自己的。
第三种形态:孩子承载了家长过高的期望,心理超负荷 。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
以上三种形态都是不健康的、不正常的。说孩子是家庭的“过客”,口气或许冷漠,却是事实,家长不接受也是徒劳。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的家,走向社会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如果孩子早一天意识到这一点,不仅会感激父母的爱和照顾,而且还能够早些独立并有所担当。
佟:至少能带来两个方面的改变: 第一,孩子的权利、兴趣、人格会受到家长的尊重 。从教育角度来说, 尊重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 第二,有助于培养孩子自立精神 。孩子会更加清楚地理解,父母的成就是父母的事情,与自己的未来没有多大的关系,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必须自己努力。
校园纠纷多协商
第一,父母尊重老师才能让学校教育事半功倍 。即使老师有时候批评孩子时话说重了一些,有些教育方法可能确实不合适,但绝大多数老师的用意是好的,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从正面理解老师,养成豁达宽容的性格,不可护短,给孩子的逆反情绪火上浇油。
第二,帮助孩子分担校园压力 。从孩子迈向幼儿园那一刻起,孩子就开始面临来自伙伴、老师等各方面的压力。家长要意识到这种压力的存在以及这种压力可能带给孩子的影响。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对孩子在学校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自己解决。尤其是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分歧甚至纠纷,家长尽可能不要介入。父母要和孩子积极沟通,了解孩子的这些压力,帮助孩子舒缓压力,引导孩子理性地解决矛盾。
第三,协商是解决校园纠纷的最佳方式。 即使家长尊重老师,即使家长鼓励孩子自己解决身边的绝大多数问题,但不可避免的是,家长有时不得不介入与老师或学校的分歧甚至纠纷。我反对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大吵大闹尽管表面看来家长和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宣泄,帮孩子挽回了面子,但破坏了孩子和家长在同学、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孩子未来也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第四,避免孩子在维权过程中受“二次伤害” 。假如双方协商没有能够达成***识,在选择处理策略和方法时,家长应该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强化负面情绪,避免让孩子受到“二次伤害”。尤其是对那些短时间内没能处理完的纠纷,父母长时间在孩子面前表达不满,发泄愤怒,把夸大了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成为事实上的“二次伤害”,也成为导致孩子出现精神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家长要淡化而非强化问题的严重程度,让孩子尽早释然而非纠结于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