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有哪些文化?
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是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三峡——洞庭湖、南岳衡山——张家界黄金旅游走廊的纽带与中枢。 常德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常德是中国有名的“非金属矿产之乡”。 常德名人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湖南常德桃源县人,著名的革命家。
林伯渠 (1886-1960),原名祖涵,号伯渠,字邃园,1886年3月20日出生于湖南安福(今常德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蒋翊武 (1885年-1913年09月09日),原名保襄,,湖南常德澧州(今澧县)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1921年孙中山下令在丽泽门外为他立纪念碑,并亲题“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常德临澧人。
戴修瓒(1887—1957),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汉族,中国法学家。中央大学法科毕业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京师地方检察厅检察长,河南省司法厅厅长,最高法院首席检察官,上海法学院法律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等。主要著作有《民法债编总论》、《票据法》、《刑事诉讼法释义》等。
翦伯赞(1898-1968)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湖南常德桃源人,维吾尔族。
髡残(公元1612~1692年)中国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
常德高校
常德拥有一所本科院校 湖南文理学院
教育概况
常德,西接武陵、雪峰山,东濒洞庭湖,史称“西楚唇齿”、“吴蜀咽喉”、“滇黔户牖”,“左抱洞庭之险,右扼五溪之要”。辖武陵、鼎城2区和汉寿、桃源、临澧、澧县、石门、安乡6县及德山开发区与西湖、西洞庭管理区和贺家山、东山峰2个农场,代管津市市。面积18190平方公里,人口602万,是1988年6月撤销常德地区后新建的省辖市。素有粮仓、纺城、烟都、酒市、茶乡之称。是一个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的鱼米之乡!更是一座崇尚道德、重视教育的文化名城!
深厚的文化底蕴,辉煌的南楚文明,昔日的武陵人在这里开辟出一片教育的沃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千古风流人物。仅在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者便不可胜数:叱咤风云的宋教仁、蒋翊武、林修梅、秋瑾等辛亥元勋;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捐躯的黄爱、向警予、王尔琢等革命英烈;为***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林伯渠、粟裕、滕代远、帅孟奇、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蜚声中外的文学大师丁玲、史学泰斗翦伯赞、生物学家辛树帜等文化名人,都是这块土地上哺育出来的天之骄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和政策,使常德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实现跨越,成人教育成果喜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异军突起,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规模基本满足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发展格局。
截止2006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944所,在校学生达80.9431万人。其中,有幼儿园504所,在园幼儿6.8273万人,园均规模135人;有普通小学1051所,在校学生30.7894万人,校均规模293人;有初级中学252所,在校学生20.3119万人,校均规模806人;有普通高中59所,在校12.0941万人,校均规模2049人;有职业中学69所,在校7.7267万人,校均规模1120人;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开设有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个师范本科专业,有电子信息技术与技术、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农学4个非师范本科专业,初等教育、音乐、美术、体育4个师范专科专业,法律、计算机信息管理、城镇规划与房地产经营管理、公***关系与酒店管理、经济与贸易、电子技术、建筑工程、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9个非师范专科专业,畜牧水立、电子技术、公***关系与酒店管理、艺术设计4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班(专业),另外,还与上海水产大学联办有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4181人;职业高校2所,在校学生7691人;有成人高校1所,在校学生2000人。
常德风土人情 常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话。这与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秦汉以来,不断有北方居民南迁。西晋末年的永嘉丧乱,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迁,大量人口沿汉水流域南下,渡江到达洞庭流域,这次大迁徙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乱,曾使“襄邓(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贵族)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①北方居民迁徙规模大,人数多,地域集中,使其语言不仅难以被本地土著语言所同化,反而给当地土著语言以巨大的冲击,这是常德话与北方话产生亲缘关系的历史渊源。另外,从唐朝至南宋末年,澧朗二州(今常德)一直归人以荆州(江陵府)为中心的政区,客观上促使了常德话与北方话的交流、融合、同化。可以说,常德方言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北方话的浸润、冲刷,最后终于与之融为一体。尽管明清以来,大量的江西居民迁至常德,但由于规模较小,地域、时间不够集中,因而并没有对常德方言产生大的冲击,最终被常德方言所同化。
常德方言同属西南官话,方言内部有很大的一致性。如常德方言里古今浊塞音一律清化;古来母、泥母混读,n与l不区别意义;fu与hu音节混读为f,“府”与“虎”同音;合口呼韵母字少,合口多变为开口,“端”duan念dan,与“单”同音;古平声一律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古全浊上声均归人去声,古人声大多未产生分化,调类一般有5个;古蟹摄见母、匣母开口二等字均存在文白异读。另外,常德方言儿化一般需要重叠;有相同的助词“哒”“倒”“起”等等。当然,常德方言内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横贯境内的沅、澧两水把常德方言划分为两大方言片,沅水流域(武陵、鼎城、桃源、汉寿)和澧水流域(石门、临澧、澧县、安乡、津市)的方言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仅从语音上看,沅水流域方言(主要指城区)均无tStS‘S,tsts‘s,与开口呼相拼声母为tStS‘2,与合口呼相拼声母为t?t,且韵母为撮口呼;澧水流域方言tsts‘s与tsts‘S区分清楚,与普通话同(津市、安乡除外);沅水流域x与合口呼相拼,声母均为f,“唤”念f加,与“饭”同音,澧水流域f与x除在u前混读外,其余与普通话同(石门方言例外),沅水流域去声分化情况复杂,桃源话分化为阴去与阳去,但分ZIj独立,不与其他调类合流,汉寿方言阴去与阳平合流,鼎城、武陵方言去声没有分化。澧水流域方言去声均产生分化,且阴去均归人阳平,如“明”与“盖”声调同。安乡、津市方言属于澧水流域,但也呈现出沅水流域方言的特点,如无翘舌音tSt2‘S;石门与湘西接壤,其方言也呈现出湘西方言的特点,如上声调值为41。安乡方言有西边话与南边话之分,西边话属于官话,占主导地位,南边话属于湘方言。这是因为湘语区近百年来有移民迁至安乡,他们的后代大多保持祖先湘语的特征,同时也能说官话,形成官话与湘语并存的局面。
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文化的繁荣,社会生活的不断开放,特别是广播电视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普通话的逐步普及,也促使常德方言不断地向普通话靠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明显缩小;二是城乡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普通话水平明显提高,如许多字的旧读音与普通话读音并存,出现了大量的文白异读、新旧异读现象,有些旧读音在青少年的口语中已经消失。许多方言词也正在被普通话的词所代替,如自行车正逐步取代“单车”“线车”。随着社会的发展,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小,这是不容置疑的总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