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事教师承认曾掌掴坠楼小学生:为何“追责”终究走向“抄检”?

“缪可馨坠亡事件” 从“作文批语”不当开始,已经渐入深水区。不过,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信息来讲,依然不能证明“涉事教师”跟“缪可馨的坠亡”有直接关系。所以,对于“缪可馨的家长”来讲,想要追责“涉事教师”,其实大概率上不太容易。但是,基于***识层面的准则,抄检“涉事教师”的火候,却刚刚好。

因为,媒体在最新释放的信息中,明确指出“涉事教师”承认去年曾掌掴缪可馨,并且官方证实教师存在“办辅导班”,“体罚”及“收红包”等行为。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已经成立调查组,将对涉事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进行专项调查。

到此为止,“缪可馨坠亡事件” 正式转向“抄检无良教师”的序列。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缪可馨的家长”也清楚,自己的女儿坠亡,很难追责“涉事教师”。但是,之所以声嘶力竭的去“追责”,可能就是想让“涉事教师”为其“不合格的行为”付出代价。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缪可馨的家长”应该算达到目的。因为,对于“办辅导班”,“体罚”及“收红包”等行为,但凡拿出任意一项来,都可以让“涉事教师”深陷风波。并且,对于这些“不当行为”,“涉事教师”都曾触碰过。所以,“涉事教师”的下场已经基本有定论,只差“相关部门”的程序认定而已。

至于舆论上的讨伐,“缪可馨”的存在感可能会越来越弱。因为,对于后续声讨“师德师风”的问题上,已经转向公***性的声讨。因为,就“涉事教师”存在的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也是“长期性的问题”。当然,“普遍性”并不是说大多数教师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是这样的问题很常见。

而“长期性”要强调的是,想要清除这样的“问题教师”,可能仅靠“抓典型”的舆论追讨,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而是要建立对应的约束性机制,以及在学生和家长的意识里,形成平视教师的观念意识,而非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幌子,进行鸡贼式的利益勾兑。

要知道,以舆论声讨的方式介入“缪可馨坠亡事件”,其实已经就是把“缪可馨”当作“祭品”在发挥余热。因为,对于目前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对应在真实的悲剧中,才能摊开来说,才能倒逼约束机制的完善。所以,对于舆论上的声浪而言,可能并不是在为缪可馨发声,更多是在追问约束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对于“缪可馨坠亡事件” 来讲,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规范的问题。所以,不少人所强调的“师德沦丧”,也只是情绪性的论断。因为,对于“人品卑劣”的人来讲,任何领域都存在。至于各领域推崇的道德模范,其实属于软性的规范。

普遍而言,“教师和医生”的道德规范被拔的很高。当然,结果也很明显,“教师和医生”除却会赢得很高的社会性敬畏,同时,也会遭遇最汹涌的抨击。并且,多数人在看待争议性的问题时,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选择性失明的进行“一锅烩”。这导致,发生一件有争议的事情后,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能说出盖棺定论的言语。

作为“缪可馨的家长”肯定很悲痛,所以需要找到“情绪靶子”。至于“情绪靶子”是不是妥当,这对于痛失女儿的家长而言,可能已经不太重要。甚至,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缪可馨的家长之所以要将“缪可馨之死”赋予更多存在感,也其实包含着多年来对“涉事教师”的愤懑。

因为,“缪可馨”被“涉事教师”掌掴的事情,“缪可馨”告诉过家人,并且是发生在半年前的事情。作为“缪可馨的家长”为何当时没有去找“涉事教师”讨说法,这其实是很微妙的事情。一般来讲,家长知道老师体罚自己的孩子,并不会直接去找老师“算账”,而是要看“老师的体罚”对自己孩子的伤害程度。

如果“体罚”所造成的伤害程度不是很大,而家长执意去讨说法,“家长和孩子”很容易被老师拉入“黑名单”,这对于家长来讲,应该是心知肚明的问题。但是,不见得家长不往心里去。所以,当“缪可馨坠亡”后,这些事情被拿出来,也就见怪不怪。

媒体在报道中还指出,“涉事教师”接受过“缪可馨家长”的500元红包。关于“红包的问题”,这其实不只是老师和医生的问题,也是家长和患者的问题。甚至,往更大的层面考量,这本就是社会性的问题。毕竟,“红包”相送看起来是人情味,其实本质上是不信任的反映。

说实话,如果“家长信任老师”,“患者信任医生”,还至于在框架之外,再来一份红包保险兜底吗?就是因为家长不信任老师,患者不信任医生,才导致这种勾兑成为“潜规则”。当然,有人会说,如果不给红包,会怎样怎样。可是,如果大家都给,是不是“给得少也会成为罪过”。

很多时候,如果所有人都能把不正常的事情扼杀在摇篮里,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就能更加真实一些。所以,要想遏制和惩罚老师和医生收红包的行为,就同时也要遏制和惩罚家长和患者送红包的行为。而非以为送红包就得理,就能理所当然地站在道德高地上。

不得不承认,“全面抄检涉事教师”,其实就是在给所有教师画线。只可惜,“抓典型”的机制下,总会有人继续“铤而走险”。因为,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讲,如果不是遇上“摧毁性的伤害”,可能依然会选择沉默。因为,在我们的世道里,强出头意味着代价很大,并且很多时候不见得有人会声援。

就拿“缪可馨坠亡事件”来讲,有不少家长还恬不知耻地在“家长群”中声援涉事老师。我们暂且不说“缪可馨坠亡”和“涉事教师”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仅凭“缪可馨坠亡”,作为同班同学的家长,就不该把站立场当作表真心。虽然说不上对与错,起码吃相有些难看。

与此同时,作为“声援涉事教师的家长们”,难道真的就对“涉事教师”没有意见吗?显然是值得怀疑的。所以,当我们“全面抄检”这位“问题教师”时,也请“家长们”(包括涉事老师的家长)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造就“缪可馨坠亡悲剧”的部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