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我们把台湾分给英国
大安之役发生於1842年台湾中部的大安港,该役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清朝少数打败英国海军的战役。不过,当时战胜关键人物台湾道姚莹与台湾镇达洪阿,后来於中英和议后,却因奉令斩杀英俘而被流放。
自19世纪初叶开始,为了平衡进口中国茶叶等货物带来的贸易逆差,英国商人大量向中国走私主要产自其殖民地的毒品鸦片,吸食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鸦片大量输入使得中英之间的贸易由中国的出超变为英国的出超,导致中国境内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朝财政严重受损。为此,清朝政府开始颁布禁烟命,并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
1839年8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至英国,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女皇维多利亚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对中国清朝展开军事行动。10月1日,英国内阁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则另兼英军总司令。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战争的决议案,派兵前往中国。同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达中国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刚起,英国船只除了攻击广州外,也几乎於同时起攻打台湾不远处的厦门。身为台湾军政首长台湾道姚莹与台湾镇洪达阿因此奉命严加镇守台湾。
姚莹奉命战备后,首先封锁台湾各港,不准任何船只接近。6月18日(阴历)英船入台南鹿耳门试探,因封港被迫离开。姚莹随即於7月递状商请王得禄协防,而王得禄亦於1841年5月前往澎湖镇守。同年7月,姚莹除了戍兵14000人於各港口外,也於台湾募集乡勇民兵达47000人。
1841年8月13日,英国双桅军舰纳尔不达号(Nerbudda)停泊鸡笼港(今基隆港)。8月16日,纳尔不达号发炮向基隆三沙湾炮台攻击,台湾的清朝守兵还击,击伤该船。之后,艋舺营(台北营)参将邱镇功追逐,计俘虏印度人133人,而其余船上的英国军官10人与其他22名印度人在战役中阵亡。之后,英国虽派巨舰前往台湾基隆港索俘并加以炮击,但均无功而返
1842年1月24日(阴历)英舰阿恩号(Brig Ann)至梧栖港(今 台中港)探访后,在外洋滞留。因水师实力不如英方,台湾镇达洪阿通知淡水与鹿港等地守兵严加戒备,并令其不得与英国进行海战,并决定诱敌入台湾内陆河川搁浅。
1月30日,阿恩号想从位於台湾中部大安溪的大安港上岸登陆,清军於是派数艘渔船诱导其英国船舰入河内多礁处。英军因不谙地势,随后於大安溪中段处搁浅。随后,达洪阿派兵前往伏击,最后英船被击沉,数十名英国人被杀。另外尚有十八名英国军官,一名红人(印地安人),三十名印度人,五名广东九龙人遭俘虏,清军并在船上掳获11门大炮等兵器,及该英鉴先前於中国长江海战获得的少数中国战利品。
4月5日,大安之役战果传到清朝北京政府,清朝赏达洪阿太子太保,姚莹「二品顶戴」,除此,还下令姚莹与达洪阿除了船长及高级军官外,连同稍早基隆之役所俘虏的英国军人,全数均以斩杀。5月姚莹奉旨,除了颠林(F. A. Denlian)(阿恩号船长)与另外八名英国高级军官外留予问供外,其余活存的139名俘虏皆悉予处死(约30余名英军人於狱中因病去世)。
1842年7月下旬镇江失守后,英国军舰於8月间闯入南京江面,耆英、伊里布等赶到南京议和。在英军的胁迫与不了解国际法下,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订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签订后,英国人要求清朝,命其台湾镇,台湾道,将英国俘虏全数解往福建厦门。清廷害怕和约生变,并没有告知 英方:俘虏大部分已被处死的事实。
同年9月,英人派沙边号(Serpent)船长你夫(W. Nevil)携带英军统领文书,驾船到台湾索俘,你夫除了从台南载回9名战俘外,并向美国南京条约公使璞鼎查控诉台湾道姚莹杀害俘虏。为此,璞鼎查特向中国清朝谈判代表耆英表达严重不满。双方交涉中,璞鼎查除了否认英国前往台湾两艘的船只主动攻击外,更指控台湾道姚莹杀害非军职的英国公民。经协商后,清朝官员耆英与怡良於1843年赴台将其姚莹与达洪阿以「妄杀」罪名予以革职,随后清朝北京政府将其两人流放四川。
1844年,满洲人达洪阿被释放并仍担任重要官职,而汉人姚莹1848年因病回原籍,1851年清文宗即位,再起用姚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