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的利用环境促进儿童的发展。环境这种教育资源,对学前儿童起到启迪、激励、制约等多方面的作用。具体如下

幼儿园对幼儿的影响可分为: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这两个因素构成了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例如幼儿园的饮食、建筑、走廊、活动室、户外场地等一切空间安排布置都是物质环境,幼儿园保教人员的态度、行为及他们之间的交往都是精神环境。学前教育可以说就是一种环境的创造。

因为幼儿园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场所设施,为幼儿掌握初浅的技能而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提供各种条件及物质材料等等,在教师对这种“环境”的创造过程中,不断的影响着幼儿,不断的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1、物质因素的影响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物质环境在要求上应该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环境布置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幼儿的膳食要丰富、合理。

园内设备和材料应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和多种需要。园内光线充足,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该园为一般社区闲置房,由于生源来者不拒,用房变得紧张,午睡室虽设有空调,但由于没有重视通风,空气质量较差。

桌椅等设备规格不符合幼儿身体特点,个别班级的桌椅柜都是拼凑而成,室内的摆设不太整洁。中大型玩具缺乏只有简单的积木玩具,满足不了幼儿活动需求,也存在安全隐患;消毒措施不太完善。教学设施不齐全,除了上课用的课室外和睡室,只有一个舞蹈室,不能提供室外的活动场所。

2、精神因素的影响

师幼之间是平等、融洽、亲密的。教师是幼儿的伙伴和朋友。教师要改善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使幼儿从心理上感到安全放松,切忌讽刺挖苦幼儿,要尊重幼儿的自尊心。教师应严格要求幼儿。教师要考虑到全班每一位幼儿不管是好的还是差的都应同等对待。

使每位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当然一些社会因素对学前教育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因为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与众多的社会因素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经过研究反思,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1)、政府的工作:提高认识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了基础教育的范畴,由此,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其对一生成长的重要性,学前三年教育的对象是3--6岁儿童,这里包括本地孩子,同样也包括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同样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父母同样为我们城市建设作贡献。因此,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将流动幼儿的学前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来抓,心甘情愿、真心实意地来抓。同时更作为教育强县的其中一项指标来抓,作为提高县品位的一个亮点来抓,作为创建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一个重点来抓。

有了这种认识,方法、措施都会随之而来,流动幼儿接受教育的环境才会得以改变。

(2)、家庭的教育:转变思想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

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3)、幼儿园的管理:加强素质

加强教师的技能和素养。幼儿教师是一个全职的教师,是儿童生活的指导者这是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仅仅作为学科教育的独特的职业特点,教师要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有安全感,要安排适合每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同时进行生活指导。

能否实现教育价值抓住教育契机取决于教师的爱心、细心和耐心。面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长相性格各异的幼儿,从职业道德出发,教师要尽量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尤其对类似周海杰这样的孩子要给以更多关注。

加强园内环境建设,3-6岁的孩子一般喜欢亮丽和谐的颜色是他们的心理特点也是心理的需要。从色彩学上,高透明度、高饱和度的颜色,暖色的搭配和创意,可以使孩子的心情产生欢快、兴奋及喜悦的心情。

特别是米黄、湖蓝及紫色,这几种颜色颇具感情和自然气息,互相搭配加创意可以形成活泼、欢快的良好育儿氛围。

(4)、社区的影响:改善环境

首先学会接纳。从情感上战胜不健康心理,从歧视外来务工者到尊重外来务工者,从排斥外来务工者到接纳外来务工者,从与我无关到一种责任,真正从心底里去接纳他们。其次,融为一体。每个社区都有外来外同进一个门。

但生活、爱好、包括对孩子的教育却常常是“互不相干”,这也习以为常。总之,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已到了向3-6岁儿童倾斜的时候,营造良好的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环境已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是学前教育规范提升工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也是重视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不断深化,更是关心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行动。关心外来务工低幼儿童的教育功在千秋,利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