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商人为何不能当官?
因为在古代都是重农抑商的。
商业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行业,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引用《周书》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就是说,一个社会必须有农、工、商、虞(即采集业)四个基本行业,它们都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但是在传统社会中,商业却被称为“末业”,农业则被称为“本业”。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大臣管仲就说,“欲杀(抑制)商贾之民以益四郊之民(即农民)”。后来秦国的商鞅进一步发展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将其变为系统的、全面的国策。
他采取的手段有: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加重对商人家庭的赋税;增加交易税与酒、肉买卖的税率,减少商人赢利的空间;实行专卖制度,把最赚钱的买卖拿到国家手里;管制粮食贸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不准商人贩运粮食,也不准农民买卖粮食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重农抑商称为“上农除末”,推广到全国。
扩展资料:
重农抑商的取消:
明代后期张居正进行改革,提出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厚商”政策,他明确反对国家干预商业,反对官、商(特许商人)分利的垄断性商品专卖制度,提出以“厚商”代替“抑商”。他所要厚待的商人不是盘剥农民的奸商,而是当时新兴的城市工商业者。
到了清朝,抑商在国家最高决策层已经不再占重要位置。乾隆皇帝认为,“大概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意思是,商品流通这些事,让百姓去做,国家不要管,国家一来管就会对百姓不利。
可见,到了明清时期,国家已经不再完全重农抑商了。
总之,在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点,也就是说,此时商业已从“末业”变成“主业”之一了。
人民网-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