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题:调解是在立案前还是立案后法院
法院作为调解主体是在法院审核通过立案后,诉讼前有责任对双方主体进行诉前调解。没经过法院立案,需要向其它行政机关等调解主体申请调解。
法律分析
调解一般是在立案后。调解化解纠纷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如今基层法院在诉讼前都会询问双方是否同意调解,无法调解就会直接立案,案件到了具体的业务部门,开庭审理时,经办法官同样会征求原被告双方的意见,是否同意调解。一般法院调解在答辩期满后裁判作出前可以进行调解。如果经双方的同意,法院可以在答辩期满前作出调解。双方可以自行提出调解方案,法院也可以作出。普通程序,十五天内,简易程序是七天内可以直接拿调解书去过户。受案后一般在七日内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能达成合意的则立即予以立案。一般七天内,交了诉讼费就表示立案了。如果七天内没调解也没有要去交诉讼费,这是诉前调解,可以拒绝调解直接起诉。如果已经交了诉讼费,表示进入诉讼程序了,调解也是自愿,如果拒绝就会等安排排期到时候直接开庭审理,如果同意的话,等法院安排吧。法院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由于是在诉讼中进行的,也称为“诉讼调解”或“诉讼上的调解”。法院调解制度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相结合的产物。从当事人的角度讲,是否用法院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从人民法院的角度讲,法院调解又不仅仅是纯粹当事人之间私权合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九十七条 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 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