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为何要把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建在承德?

满清入关以后,中央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后,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建造“承德避暑山庄”,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具有“三十六景”的初期避暑山庄。而后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皇帝的扩建使避暑山庄又增“三十六景”。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承德避暑山庄成型。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都要在承德避暑山庄度过,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那满清统治者为何要将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建在承德,而不是其他地方呢?

据专家考证,承德地处于内蒙古高原与北平原的过渡带,四季分明,冬天虽然寒冷,但夏季凉爽宜人,基本无炎热天气,对游牧民族出身的满人而言,是有故乡风味的避暑绝佳处。

限于清代当时的医疗水平,天花是一种令人谈虎色变的疾病,无异于绝症,皇家也不可避免。传说康熙帝就是由于出过天花而被选上大位的。北京城夏季积温高,天花极易流行。豫亲王多铎、顺治皇帝就因天花而死,清皇室对天花十分恐惧。

还有最重要政治原因,满人从初期就与蒙古人打交道,一直视为大敌,皇太极在入关前先全力击败了蒙古林丹汗,解除后顾之忧,而后满清就以两手政策对待蒙古人,外示恩宠羁绊,内则分化防备,文武并用,取得极好效果。有清一代,仅有早期在新疆和青海与蒙古人有过战斗,清时的蒙古地区可以说是历代王朝战乱最少的。承德接近蒙古,清朝皇帝在避暑的同时,可以就近召见蒙古王公,赐宴慰勉,以示皇恩浩荡。

避暑山庄旁的木兰围场为蒙古草原,每年秋季,满清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一是不忘祖先的游牧民族的光荣传统,二是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