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改革的影响因素
.top
萧太后治国方略
萧太后摄政后,她像一切剥削阶级统治者一样,对各族人民起义毫不留情,她对外也发动不义之战。对她来说这都是次要的,因为她做了几件大事。
整顿变治 巩固政权
萧太后摄政主要在用人上作了调整,一方面提拔“有经国之才”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参决大政”,又任用耶律休哥为南京(今北京)留守,总管南方军事,以加固边防;另一方面则大力重用汉官,企图通过汉官使辽朝社会进一步封建化,并依靠汉族地主势力加强统治。在汉族官僚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智略过人”的韩德让。
萧绰明达治事,广采纳谏,赏罚分明。她利用加官晋爵、绘像于景宗乾陵御容殿等办法笼络群臣,群臣咸竭其忠,将士用命。 为取得人心,大抓平反工作。统和元年(983年)12月敕告有关司法部门:凡是已结案发落而有冤枉者,允许到御史台上诉。统和二年(984年)萧绰亲自审决滞狱等。
重视生产 减免赋税
奖励开垦,重视农牧业生产。萧绰摄政27年减免税赋达23次,其中有局部地区的,也有全统治区的。又8次下诏赈济灾民、流民和贫民。这不仅促使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燕云地区的农业发展更有起色。同时,辽海地区也出现了“编民数十万,耕垦十余里”的景象。
促进民族融合
史载:“蕃人(指契丹人)殴汉人死者,偿以牛马,汉人则斩之,仍没其亲属为奴婢。”在辽朝统治者看来,汉人的生命与牛马相等,而契丹人的生命异常高贵,不仅要以命偿命,而且还牵连家属。有远见卓识的萧太后,毅然抛弃了世代沿袭下来的狭隘的、陈腐的民族偏见,下令明文规定,对上述情况,不再分汉契而“一等科之”,即用同一法律制裁。又统和十二年(994年)七月诏:“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
倾向汉化 开科取士
辽代科举制度始于辽太宗会同初年。辽统和六年(988年)萧太后摄政时期,在全统治区域内开科取士,其后定期举行。这是向隋、唐学习汉化的又一举措。由于大量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政界,他们或牧宰一隅,或经帮谋策或详明政术,为巩固辽代统治注入了新的力量,也促进了辽代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辽宋结盟
萧太后摄政初,“边防未靖”是其重要忧患之一,一直把对宋的和战当头等大事。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闰九月,萧太后又以索要后周世宗柴荣所收复的关南地区为名,亲跨战马带着圣宗进兵伐宋。除在瀛州(今河北河间)遇阻击外,军事行动进展顺利,十一月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劝说下也抵达澶州城。
当时宋朝已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统治者已认识到“寇不在外,而在于内”,镇压所谓“内者”的人民起义。而辽朝以萧太后为首的群臣逐渐明了,没有能力消灭宋朝,更无力统治封建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在这种形势下辽、宋签订了“澶渊之盟”。著名的“澶渊之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一月,萧太后将权力交给圣宗耶律隆绪,不再摄政。同年12月,萧太后因病崩于行宫,享年57岁。次年,附葬乾陵(今辽宁省北镇市医巫闾山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