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那些刻板印象,“人设”崩塌的背后逻辑
说起这个刻板印象啊,我是深有体会,记得读书那会儿,有一次我感冒了,我就让室友给我买一盒白加黑,结果他给我带回一盒奥利奥,我瞬间无语。
所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刻板印象就在我脑海里形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再后来呢,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还专门对这个刻板印象,做过一定的了解。
比如说这个刻板印象是什么?
1922年,美国新闻传播学著名学者沃尔特·李普曼首次在其著作《舆论学》中率先引入刻板印象一词,他认为:人是有固定成见的,在我们观察世界以前,已经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了,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都是先想象他们,然后经历他们。人们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他们的情感、习惯和偏见这个三菱镜反射而得到的。
举个例子来说,193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一次调查实验,先让一百名白人大学生看一组人物照片,这些照片中既有黑人也有白人,然后,再给他们一组形容词,让他们将形容词与照片中的人物一一对应,结果调查表明,很大一部分负面词汇,比如迷信、好斗、懒惰等,都分配给了黑人。
这说明在白人的脑子里,黑人就应该是那个样子,后来到了2009年奥巴马上台,心理学家又做了几乎相同的实验,他们把测试者分为了两组,一组让他们分配词汇的时候,想一想奥巴马,另一组则像以前一样,什么都不说,结果表明,想到奥巴马的那一组,明显黑人的正面词汇要多得多。
因此,心理学家们就逐渐给了刻板印象,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那就是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的一种概括稳定的看法,并把这个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就有这类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差异。
这样的印象有好有坏,好的方面,它是有效的决策法则,因为在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信息实在太多,要我们的大脑全功率运作,明显是不现实的,所以大脑就自动采取了省力的策略,把复杂的外部信息简化为某个刻板印象,放在脑子里,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个满身纹身的人,很轻松就能判断出,这是一个坏人,就会自动远离他,这就是一个有效的快速抉择,以减轻大脑的耗能。
坏的方面呢,这就比较多了,比如说,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我们刚到一个单位,旁边就会有人说,谁谁谁不能不好、谁谁谁不能接触之类的话,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造成人际关系的崩塌。
而实际上,你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去接触过这个人,了解过这个人,就对别人进行了先入为主价值判断。这就有点像,大家认为的上海人排外、四川人能吃辣的观点是一样的,实际上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但我并不能吃辣。
再比如说,这两年网上很火的“人设”这个词,什么是“人设”呢,说到底,就是通过信息的狂轰乱炸,给公众营造一个某人高大上形象的错觉,让大家形成对这个人的一种刻板印象,并在这种印象上不断添加正面词汇。
前几天,郑爽“代孕”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打法律的擦边球,漠视法律、漠视生命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然而在没有官媒发声的情况下,竟然有无数粉丝、年轻人,力挺郑爽,在官媒发声之后,甚至还有部分人,支持郑爽,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了刻板印象往大了说严重影响了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尤其是公众人物。影响了中国社会无数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这也间接表明,我们的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刻板印象它是怎么样形成的?我认为形成刻板印象无外乎三个方面,第一,家庭,我们的父母从小就会把他们认为正确的理念灌输给我们,而这样的理念很可能就是刻板印象。比如如果是个男孩子,就要穷养,且鼓励他多去社会上闯荡,长见识、开胸怀,更多的注重的是公领域。如果是个女孩子,就应该富养,培养她温柔体贴,多照顾家庭、照顾孩子,更多是私领域。但是这样的理念到底正确不正确,我相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第二,学校,在我们读书那会儿很少有学校开设心理课程,即便有的学校有,也是形同虚设。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偏差问题、心理状况问题都得不得及时的解决,尤其是有些老师,并不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反而变相的鼓励孩子形成社会偏见,比如老师会对成绩好的孩子说,远离哪些班上成绩差的,免得被他们传染,实际上这就无形中加重了孩子心中成绩差的学生一无是处的刻板印象。
第三,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的泛滥,在加上新闻媒体刻意宣扬、团体组织带有偏见主义的言论都导致了个人刻板印象的形成。
其次,针对这些形成的原因,我觉得要想改变刻板印象,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
一个是多读书,读书的最大作用就是带给人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书读的越多,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会越多。
二个是多旅游,有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了不仅要读,还要走,走的目的,就是开阔视野,深切的体会各国各地的文化,就会减少对媒体报道的依赖,形成自己的看法。
三个是要有一个心理定式,什么定式呢,就是要时刻对自己说,不要轻易对一个人或一件事下结论,一个人怎样、一件事怎样要自己去亲身体会,方能有效克服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