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对中国书画的贡献
何香凝,笔名双清楼主,于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来日留学,在女子美术大学习日本画,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1925年以后,为革命奔波斗争,一段时间无法作画。20年代末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1929年去法国巴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以后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经颐渊、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举办义卖展览,慰问前线抗日将士。1938年以后,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所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香港沦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光复后重回香港。1949年以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擅长中国画。作品有狮(国画) 何香凝《狮》[1]《梅花》《高松图》等。
作品《山水》表现的是深山农户人家的田园风光。远山几重,运笔草草,远处幡杆、屋顶隐约可见,近处小桥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风情画。在这淡然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画家心理的不平。通过作画年代和题诗可推知,这幅画是画家个人心情的宣泄,也吐露出画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园。
1979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览,1982年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于广州建立。出版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
[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天足结缘志同道合
何香凝的父亲是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香凝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那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都要缠足。母亲给她缠上,她等母亲转背就剪开。不惧打骂,坚决反抗。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放任她长成一双天足。何香凝不同一般富家千金,整日热衷打牌穿戴,她爱读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里,她不能进私塾读书。于是天天软磨硬求父亲,终于进“女馆”读了几个月书。后来,她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就这样,她认识了不少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她聪慧伶俐,做事精细,因而深得父亲器重。
廖仲恺的父亲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可是,在19世纪末年,中国的妇女几乎都裹着小脚,社会上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里,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更难找到。
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过媒妁之言订婚,然后迎娶,1897年他们在广州结婚。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她发现廖仲恺是一个心地善良、诚挚忠厚,有着耿直性格和强烈的进取心的青年。廖仲恺设法搜罗各种新书刊给她阅读,为她指点疑难;何香凝爱好美术,廖仲恺就耐心教她绘画。
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对自己的婚姻庆幸起来。夫妇二人都羡慕太平天国的革命人物,又都喜爱画画和学习诗词,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当时,清贫的廖仲恺在经济上窘迫,成亲后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作为“新房”。这间房子矮小简陋,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儿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何香凝和廖仲恺白天在这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中秋佳节,皎洁月色给他们斗室洒下一片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他俩自得其乐,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便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把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2]
贤妻良母,世界女性之楷模
何香凝在家中始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
廖仲恺、何香凝一家 她与廖仲恺结婚后感情甚笃,对丈夫的衣食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廖仲恺要上前线,她没有小女子的凄婉,慷慨写诗勉励:“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叛军上镣囚入黑牢时,她拼命闯去探监并为之送饭换衣。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遭右派刺杀时,何香凝就在身边,丈夫的鲜血洒满了她的衣衫。她强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继承廖仲恺未竟的事业,不曾有丝毫的动摇和妥协。
作为母亲,何香凝慈爱而有见地。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又支持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投身***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廖承志在上海遭国民党逮捕后,何香凝闯进警备司令部,表示要陪儿子坐牢,加上宋庆龄出面营救,才使廖承志获释。儿子刚回家,又说要去偏远且凶险难测的川陕苏区找红军,何香凝虽然心有不舍,但仍支持儿子的志愿。分别四年后,她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讯,知道廖承志经长征九死一生到达陕北,马上回电鼓励他“须努力奋斗”。为使儿子专心革命,她在抗战的辗转流离中还带着小孙孙。何香凝被当时进步报刊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2]
[编辑本段]何香凝与广州仲恺农校
为纪念廖仲恺先生,何香凝于1925年10月5日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上提议设立仲恺公园和仲恺农工学校。后来因种种困难,仲恺公园没有建成。仲恺农工学校于1927年3月26日正式开学。
仲恺农工学校,位于广东土敏土厂(水泥当时叫土敏土)旁边,广东土敏土厂建于1970年,是我国当时仅次于天津开平水泥厂的一家水泥厂。该厂至今依稀可见“财政部直辖广东土敏土厂”字样。1917年、1923年孙中山曾两度迁和广东土敏土厂,把该厂作为大元帅府,这两次廖仲恺都是担任财政部厂。因此,何香凝把仲恺农工学校的地址选在广东土敏土旁边,也就是孙中山大元帅府旁边。2003年,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地址是广州东沙街18号,而仲恺农工学校(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地址是广州东沙街24号,两地仅相隔3米。
一
1925年8月20日,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廖仲恺在广州去世后,国***合作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了纪念廖仲恺先生筹备委员会,何香凝为主任,委员当中有蒋介石、李济深、许崇清、陈树人、古应芬等人。
1925年11月30日,何香凝在广州召开的“廖仲恺逝世纪念会”上说:“廖先生曾说中山路有无限之希望,又说中国蚕桑日渐退步,非提倡蚕桑不足以挽回利权。因此,我们现在发起在中山路建廖先生纪念公园及农工学校,所以留纪念,而发展农工,现在举行募捐,深望各同志努力匡助,以竟廖先生之志。”
学校用地问题,因广州中山路征地有困难,后经何香凝四处奔波,在广州土敏土厂旁边征得潮田旷地,作为仲恺农工学校用地。因廖仲恺先前担任过财政部长兼农民部长、工人部长等职,积极执行孙中山的扶助农工政策,被称为工农群众运动的保姆,何香凝因此把学校定名为仲恺农工学校。
捐款支持仲恺农学校的有香港罢工委员会、国***合作建立的广州黄埔军校师生,广州、香港各界人士,胡文虎等海外侨胞以及广州以外的国内各界人士。
1927年3月26日,仲恺农工学校正式开学。何香凝任校长、以后挂名校长达15年之久。何香凝当时的职务:1925年10月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长,以后又担任民国党中央妇女部长。1926年1月,何香凝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仲恺农工学校曾聘请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为校董会董事长。国民党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经为仲恺农工学校的校舍题字。仲恺农工学校开学的时候,先设二个班,一班为三年制本科,一班为一年制实习科。
20年代仲恺农工学校编印的《本校概览》介绍:1927年开学“决议先招蚕科二班,一班程度较浅,注重实验,毕业期限一年,名为实习科。以略识书算之农家子第为基本。所有衣食住宿概由政府供给,并月给津贴三元。使其毕业后,有相当技术能深入民间而领导(蚕种)改良工作……其次则招收高小毕业程度入学之蚕丝本科一班,自负学费,自备膳费。三年毕业。注重实验,而兼授以学理。管理务求完密,训练务求精严,冀养成勤慎耐劳、有真实常识之实业人才,供国家建设之用。”
二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合作走向失败,国***两党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这时何香凝在武汉参加国***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但南京、广州已开始清***,广州***产党人纷纷逃往武汉。武汉还维持着国***合作的局面,何香凝发表电声讨了在上海清***的蒋介石。
何香凝在武汉打电报给国民党广州当局,决定辞去在广州当局的兼职,但又请求广州当局,不要因政治分歧而解散仲恺农工学校。电报上说:“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广东政府诸委员证鉴:香凝现决辞政治分会及省政府委员职,特此电达。惟有所请求者,仲恺农学校经费望予维持。”
1927年7月武汉国民政府清***反***后,何香凝避居庐山,表示不参加当时政治,实则抱消极观望态度。
1929年,上海许多当时全国著名的书画家,为支持何香凝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的经费,慨然泼墨赞助,捐集了许多著名的书画,公开售卖,作为仲恺农工学校经费。何香凝携带自己的画作于1929年9月到南洋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义卖筹款。几个月间,在海外华侨的支持下,何香凝便向仲恺农工学校汇回10万元大洋,学校用这笔款扩建了实验楼,建成了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以及添置了图书、仪器设备等。30年代,仲恺农工学校建成了机蚕丝工场。规模虽小,但有广东丝业界最先进缫丝机36台,每月生产优质蚕丝200多斤。
从1927年起,15年内培养了一些抗病优良蚕种,其中包括“仲字1004号”、“仲字1006号”两蚕种,在珠江、长江流域的蚕区推广。抗日战争期间,广州仲恺农工学校搬迁至广东南海县西樵官山,以后又四次搬迁,在广东北部山区,度过艰苦岁月。
三
1946年,何香凝多次发表文章声援***产党,声讨蒋介石,何香凝的儿子廖承志也早已参加***产党当局关系紧张,广州仲恺农工学校也濒临破产边缘。30年代国民党曾把朱执信、廖仲恺并称为先烈;此时广州的执信中学声名很好,而广州仲恺农工学校则面临破产。
1946年7月,何香凝在致国民党南京中央的信中说: 仲恺农工学校,及专纪念仲恺先生设立于广州河南。十数年来,由香凝担任校长。自愧能力及经济支出绌薄弱,虽未能大有发展,而一切经营维持颇费苦心,历届学生多有造就。回忆二十余年创立之始,设立校董事会,由香凝亲自募捐,奔走于海外及国内戚友间,拙作画品卖得款项不少,由此奠定基础。本校产业、仪器、图书、什物等,皆自行购置,哲生、子文同志亦校董之一,当能洞悉情形。抗战期间辗转逃亡内地,香凝到曲江之时,以老衰多病未能担任该校长职务,遂改为省立学校,行政由政府管理。然而,本校之校董会因管理校产之故,并未解除其职责也。 吾党先烈之纪念学校,岂止仲恺学校一间,而独贫贱仅留片瓦之仲恺学校则受摧毁。
从何香凝的信中看到,仲恺学校已濒临破产。以后,何香凝与国民党当局的矛盾越来越深,仲恺学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仲恺农工学校又得到发展,改名仲恺农校。“文化大革命”中,又再度受到冲击,曾改名为实验农场。20世纪80年代初,仲恺农校属国家重点中专学校。1984年,仲恺农校改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 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生物化工、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植物病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4个硕士点;拥有40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工、理、经、管、文六大学科门类。2008年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纵观仲恺学校历史,广州仲恺农校比起广州执信中学来说,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今天,广州执信中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都属于国家培养人材的学校。